智慧普法平台
欢迎您进入智慧普法平台!
山东蒙阴县构建“四轮驱动”法治宣传新机制 赋能特殊人群精准矫治帮扶
山东普法微信公众号 2025-07-08

  蒙阴县构建“四轮驱动”法治宣传新机制

  赋能特殊人群精准矫治帮扶

  去年以来,蒙阴县坚持矫治帮扶、普法先行,坚定扛牢以普法宣传统筹“五项工作”大旗,将法治宣传深度嵌入特殊人群管理全周期。通过建立健全队伍专业化、教育全程化、阵地场景化、普法精准化“四轮驱动”机制,实现法治宣传与特殊人群矫治帮扶深度融合。

  一、建强三支队伍,打造专业化“普法引擎”

  一是建强指挥队伍,强化统筹引领力。成立蒙阴县法律教育服务中心、社区矫正教育帮扶中心,统筹负责社区矫正对象、安置帮教对象的法治教育、管理帮扶工作。年均开展法治教育30余场次,心理辅导20余场次。

  二是建强执法队伍,实现执法即普法。整合资源力量,成立县社区矫正执法大队,下设6个执法中队,实行专人、专岗、专职,构建清单化、闭环式的执法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内部工作制度,推动社区矫正工作精准化、精细化。

  三是建强社会力量,延伸帮扶覆盖面。组建36人的专业志愿团队,吸纳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社区网格员、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年均开展“法律义诊”活动20余场,提供心理干预服务40人次。

  二、抓实三个环节,构建全程化“教育链条”

  一是抓实入矫首课,树牢守法意识。对新入矫的社区矫正对象、新接手的刑满释放人员第一时间开展法治教育,开展“三讲”,即讲解法律知识、讲清权利义务、讲明法律后果,增强接受矫正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是抓实日常教育,深化行为规范。将法治宣传融入社区矫正日常管理,每两周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开展集中法治学习和教育活动。同时,根据其犯罪类型、文化程度、个体差异等,针对性开展个性化法治教育。

  三是抓实风险防控,开展专题矫治。针对两类人员出现思想波动、违反规定苗头、家庭纠纷等特殊情况,建立“司法所+网格+家庭”三级预警机制,对重点人员实施“一人一策”帮教方案,开展婚姻家庭、债务纠纷等专题法治教育46场,成功化解矛盾隐患28起。

  三、筑牢三类阵地,打造场景化“法治课堂”

  一是筑牢红色法治阵地,强化价值引领。依托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沂蒙六姐妹”纪念馆等红色文化资源,建立“红色+法治”教育培训机制,依托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建立红色法治教育基地,组织矫正对象开展“穿军装、走战场、听党课”沉浸式体验教学,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二是筑牢未成年人保护阵地,织密帮扶防线。针对涉罪未成年人和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等特殊群体,依托11个基层司法所设立“润心赋能 护航成长”关爱工作站,配备法治副校长、心理咨询师22名,累计开展“模拟法庭”“亲子法治课”等活动63场次,筑牢重点未成年人帮扶挽救防线。

  三是筑牢就业帮扶阵地,打通回归通道。为帮助社区矫正、安置帮教人员解决就业问题,促进他们顺利融入社会,积极与企业合作,打造就业帮扶基地。例如,在垛庄司法所建立劳动帮教基地,为60余名两类人员提供公益劳动场所;在坦埠镇以三文鱼产业科创基地项目为核心建立过渡性安置基地,为10名两类人员解决就业岗位。

  四、创新三项举措,实施精准化“滴灌普法”

  一是创新主题普法工程。结合不同时期的重点、热点问题,建立“一月一主题”法治宣传机制,今年以来,开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等法治专题教育20余场次。

  二是创新“技能+法治”培训。联合人社、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等,开展电商、种植养殖等技能培训12次,将安全生产法、工伤保险条例嵌入课程,让他们在掌握职业技能的同时,增强法律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

  三是创新建立心理矫治体系。建立“1名心理咨询师+N名帮教对象”服务模式,为两类人员提供一对一心理评估、疏导干预,增强他们心理抗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今年已开展心理健康讲座4场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4场次,为25名社区矫正对象提供了个体心理辅导。

(责任编辑:金燕)
 
智慧普法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