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10502036085号
网站标识码bm13000002
3月3日,西咸新区召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助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就西咸新区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有关情况做了相关介绍并答记者问。
西咸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姚海军介绍,2月16日西咸新区制定了《西咸新区及各新城职能和机构优化调整实施方案》,正式启动了管理体制机制优化调整工作。此次改革,立足完成好西咸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承担的使命任务,结合区域发展实际,整合优化新区行政管理职能,努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围绕加强互联互通、深化合作共建,西咸新区努力实现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的目标。去年11月份以来,西咸新区在“十三五”期间建成通车的33条380公里互联互通道路基础上,又开工了陈之路-科技二路项目、昆明路-连霍高速辅道快速化改造项目等5条西安中心城区与新区的互联互通项目,促进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
围绕优化职能配置、减少管理层级,西咸新区努力实现各级主责主业更加聚焦、行政效能大幅提升的目标。按照“新区抓全面、新城强经济、街镇强治理”的目标,西咸新区本级全面负责19个街镇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职能,各新城不再承担相应的行政和社会管理职能,而是集中力量做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企业服务等工作。在社会治理、服务群众、民生保障等方面,则赋予了街镇更多的自主权。西咸新区原有的“新区—新城—街镇”三级管理模式,调整优化为“新区—新城”+“新区—街镇”两级管理模式。
围绕压缩内设机构、推行扁平管理,西咸新区努力实现机构运行精简高效的改革目标。在全面承接辖区各项行政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情况下,西咸新区本级仅设置内设机构20个。各新城聚焦经济建设主责主业,差异化设置特色产业部门,社会事务管理机构统一撤并或上收新区管理。改革后,新区及5个新城管委会内设机构共减少80个、减少54.1%,企业化管理的下属管理服务机构共减少46个,人员编制共减少537名,分别减少30.5%、32.7%。特别是在新城,内设机构从平均25个左右优化精简至10个左右,压减比例达62.5%。
围绕充分授权、轻装上阵,西咸新区在各新城实行“党工委(管委会)+产业园区”管理模式,努力实现让各新城集中精力抓经济发展的改革目标。一方面,西咸新区加大了对新城的放权授权力度,赋予新城更大的自主发展、自主改革和自主创新权限,原则上,新区本级经济管理事权全部赋予各新城行使。截至目前,西咸新区本级现有的808项经济发展和项目审批类事权,已向新城下放720项、占比89.11%。另一方面,西咸新区还将与经济建设相关的征地拆迁、国土管理、生态环保、文物保护等领域的部分职能交由各新城履行。
围绕强基固本、优化治理,西咸新区继续深化街镇综合改革,努力实现基层治理水平不断提升的改革目标。以本次体制机制改革为契机,初步建立起了财权、事权、人权相统一、相匹配的街镇管理机制,做实了全面提升新区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的制度基础。同时,西咸新区还通过建立议事协调机构和赋予新城对街镇的考核权、干部任免建议权等方式,积极推动形成“街镇支持保障新城发展、新城助力街镇治理水平提升”的共进互促局面。
围绕实行绩效考核、末位调整,西咸新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全面激发干部队伍干事创业活力的改革目标。西咸新区探索建立更加灵活高效、充满活力的干部人事管理体制,重点是建立了以业绩为导向的选人用人和分配机制,推进干部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人员能进能出,建立全员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分类管理、分类考核办法,实行全员聘用、末位调整机制,对干部年度考核排名末位的予以降薪,对连续两年排名后10%的予以降级和岗位调整。
据介绍,以上六个方面的改革任务都在有序快速推进,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总的来看,此次改革进一步促进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推动西咸新区融入西安发展、释放和提升西咸新区的体制机制活力。
“下一步,我们将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创新驱动为引领,持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目标责任考核、薪酬体系建设等领域改革,努力为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加速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汇集新动能、激发新活力、塑造新优势、作出新贡献。”姚海军说。(齐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