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普法平台
欢迎您进入智慧普法平台!
首页 > 法治热评
互联网莫成非法荐股“隐秘角落”
法治日报 2025-04-09

  □ 江德斌

  前不久,公安部公布了5起非法经营证券、期货业务犯罪典型案例。从曝光的案件看,除了传统的非法经营证券、期货行为外,还有不法分子利用小程序和直播间等互联网工具,实施更具隐蔽性和破坏性的违法行为。

  例如,有的犯罪嫌疑人在网上招揽客户,以高回报、交易杠杆服务等为诱饵,吸引客户开立期货账户,再以销售交易课程、代课老师直播等方式开展非法期货投资咨询服务业务;有的以销售商品为掩护,变相提供非法证券投资咨询服务。这些行为不仅是以非法手段牟取巨额利益,还给维护资本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权益带来了全新挑战,需要高度警惕。

  近年来,按照公安部部署要求,全国公安机关聚焦场外配资、非法投资咨询等犯罪活动,坚持依法严厉打击非法经营证券、期货业务犯罪,持续开展全链条、全方位打击,成功侦办破获一批重点案件,有效震慑了犯罪,有力维护了资本市场秩序。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股市形势向好,新老股民纷纷进场。此时,网络平台上冒出来一批“股神”“投资老师”,利用“锁定牛股”等话术吸引投资者,借机售卖高价投资课、收取会员费并非法荐股、诱导交易,这种将非法服务包装成知识付费的行为极具迷惑性,投资者往往在所谓的专业分析中放松警惕,进而落入“陷阱”。还有一些不法分子采取“商品+金融”的复合模式逃避监管。但无论采取哪种形式,所谓的“股神”在网络上荐股都是一种违法行为。股市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波动非常大,走势往往难以预测。部分投资者缺乏投资经验和风险意识,在一些“股神”的话术诱惑下盲目跟风炒股,不仅没赚到钱,反而沦为“接盘侠”;部分投资者花重金购买投资课、交纳会员费等,最终也成了“被割的韭菜”。

  互联网不能沦为非法荐股的“隐秘角落”,对此类违法违规行为,需要多方协同发力、全面治理。此前,中央网信办和中国证监会曾印发非法证券活动网上信息内容治理工作方案,要求清理处置涉非法证券活动的信息、账号和网站,建立健全常态化处置工作机制。为此,监管部门应加大对网络非法荐股信息的监测清理力度,严厉打击相关违法犯罪。同时,要探索形成跨部门、跨区域的联合执法机制,对违法行为进行全链条打击。

  互联网应成为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助力器,而不是非法荐股的“避风港”。互联网平台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完善内容审核和管理机制,建立严格的账号注册和认证制度,对发布荐股信息的账号进行实名认证和资质审核;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加强对涉股信息的监测和筛选,及时发现和处置非法荐股信息,并将所掌握的违法违规线索及时报告监管部门,积极配合执法工作。

  此外,要加大普及投资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力度,及时曝光新型投资骗术。投资者也要保持理性,不断学习投资知识和方法,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自觉抵制非法荐股行为,以防沦为“被割的韭菜”。

(责任编辑:吴亚洁)
 
智慧普法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