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0502036085号
网站标识码bm13000002
春秋战国时期的连年征战,给老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加之不少上位者为满足自己的奢侈欲望,变本加厉地搜刮人民,老百姓稍有反抗就会被施以残酷刑罚。《左传·昭公三年》记载的“屦贱踊贵”的故事,就向我们间接呈现了百姓被随意处置的悲惨场景。齐景公在带领齐国由乱转治、走向强盛后就开始纵欲享乐、不顾百姓死活。他不仅生活奢侈、贪杯好色,而且好大喜功、脾气暴躁。为了支撑起自己奢侈无度的生活,老百姓三分之二的收入都被他挥霍掉了。谁要是惹他生气,他就会不问缘由地下令将这人的脚砍下来。有一次,齐景公想赏赐劳苦功高的晏婴一座大房子,没想到晏婴却拒绝接受,理由是自己现在住的地方虽然小但是离市场比较近,买东西很方便。齐景公便笑着问他:“相国你说你经常买东西,那现在什么最贵?什么最便宜啊?”晏婴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进谏的好时机,赶紧回答道:“据臣所知,现在卖得最贵的是假脚,最便宜的是鞋子。”齐景公听后若有所悟,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减省刑罚。
虽然这个历史故事的重点在于赞扬晏婴的机敏睿智,胸怀天下,但人命如草芥的世道也被生动刻画出来。腐朽而又残暴的奴隶主贵族统治使得老百姓的不满和愤怒越积越多,逃亡、暴动、起义等反抗斗争此起彼伏。战国时期各国间连绵不绝的争霸战争,更使得本已生活困苦的民众愈加悲苦。
天下大乱、礼崩乐坏、民生凋敝的悲惨状况直接促使民本思想得到极大发展。其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贵君轻”理念作为其中的翘楚,在今天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这句话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尊为“亚圣”的孟子提出的。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他对孔子极为尊崇,曾率领弟子在二十多年时间里游历了齐、宋、滕、魏、鲁等国,目睹了普通百姓在虐政和战乱之中痛苦挣扎的悲惨情形,这对他触动很大,是促发其提出“民贵君轻”理念的重要原因之一。
孟子的为官生涯是从邹国开始的,在做官之初,他就关注到了老百姓对国家的重要作用,这从《孟子》中的一段对话可以看出。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对孟子说: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个,但百姓中没有一个为战事而牺牲的。杀他们吧,杀不了那么多;不杀他们吧,又实在恨他们眼睁睁地看着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到底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说:灾荒年岁,您的老百姓,年老体弱的弃尸于山沟,年轻力壮的四处逃荒,差不多有上千人吧;而您的粮仓里堆满粮食,货库里装满财宝,官员没有人把这种情况告诉您,这是上级怠慢残害老百姓啊!曾子说:“小心啊,小心啊!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现在就是老百姓报复他们的时候了。您不要归罪于老百姓,只要您施行仁政,老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长官,肯为他们的长官牺牲了。
在孟子二十多年的游历生涯中,既遇到过真心实意崇拜他的滕文公,也遇到过沽名钓誉的齐宣王。滕文公还是世子的时候就对孟子非常仰慕,曾专程拜会过孟子。滕定公去世后,滕文公两次派人向孟子请教怎样办理丧事。滕文公继位后,孟子在鲁国不得任用,便来到滕国。这时的孟子已经对民众的作用有了深入思考。他指出,治国之道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关心老百姓,使其“有恒产”,要施行什一税、井田制等惠民养民的经济措施;老百姓富起来之后,还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
孟子还指出:滕国虽是小国,被齐楚两个大国夹在中间,但是通过与民共守,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但滕国无法为孟子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孟子最终离开滕国来到齐国。齐宣王想效法齐桓公、晋文公图谋霸业,因此对孟子礼遇有加。孟子也想在齐国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对齐宣王抱有很大期望。此时,孟子的民本思想体系已完全成熟,关于“仁政”“王道”“贵民”均有详细的施行措施,他多次劝谏齐宣王要施行仁政,在经济上制民之产、不违农时,在教育上先富后教,在政治上与民同乐、照顾矜寡孤独、考察民意、以民心民意为根本。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孟子的战争观同样体现了“贵民”思想。
公元前314年,燕国内乱,齐宣王趁机伐燕,大获全胜。孟子就齐国伐燕与齐宣王有多次对话。孟子以商汤征伐天下为例,说商汤征伐之所以会得到民众拥护,最终取得成功,是因为其出发点是为救民于水火,是顺应民意,以民心为基础的。孟子劝谏齐宣王,如果不能在燕国推行仁政的话,就应当扶立新的燕王,归还掠夺之物,迅速退兵,否则不仅燕民会反抗,各国也会趁机结盟抗齐。然而齐宣王一意孤行,并未采纳孟子的建议,最终如孟子所言,燕昭王即位后大败齐军,齐国元气大伤。
经过这场变故,孟子进一步看出,齐宣王虽然对他礼遇有加,但并不想推行其政治主张,因此心灰意冷,决心辞官离齐。他离开齐国的时候,在齐的边境停留了三天,心情非常复杂,有不甘、有失落,发出了“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感叹。之后,孟子回到家乡邹国,从此潜心学问、教书育人。
(文章节选自官蕊主编的《法治中国的文化根脉》,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