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普法平台
欢迎您进入智慧普法平台!
江西发挥巧思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
法治日报 2025-04-25

  原标题:让法治风尚蔚然成风

  江西发挥巧思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

  □ 本报记者 周孝清

  □ 本报通讯员  徐雯

  江西连续十八年获评全国平安建设(综治工作)考评优秀省,平安法治建设亮点纷呈。

  4月7日至11日,江西省委政法委宣传处等联合举办“赣法云·走基层”第三期采风活动。《法治日报》记者跟随全省政法系统43名宣传骨干以及其他受邀记者,深入宜春、新余、萍乡等地,“零距离”感受基层治理的蓬勃力量,通过“沉浸式”采访调研,解锁赣鄱大地基层治理的“和谐密码”。

  做实定分止争

  “让您的诉求,只进一门,只跑一地。”4月8日上午,采风团一行首站抵达樟树市综治中心,映入眼帘的中心外墙三行红字,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醒目。

  综治中心内,前来办事的群众络绎不绝。在这里,有专门的引导人员为群众取号,并根据他们的诉求,引导至相应窗口。现场一位群众说:“有了综治中心,办事像逛超市一样便捷,很多问题可以在这里‘一站式’解决。”

  樟树市综治中心负责人介绍说,该中心实行“一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务、一体系解决”工作模式,实现群众“只进一扇门、矛盾纠纷一揽子调处”目标,将中心打造成化解矛盾纠纷的“终结地”。今年1月至2月,共受理事项8145件,办结事项7883件,办结率达96.78%。

  当天下午,采风团一行来到“长寿之乡”铜鼓县。该县把社区党建、政法综治、民政、城管等各类网格统一融成“一张网”,建立“县、乡镇(社区管委会)、社区、网格、单元、楼栋”六级治理体系,畅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结合当地实际,铜鼓县组建了一支由政法系统退休干警、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法律明白人”和心理咨询师等人员组成的“帮帮团”,以“巡回调解进万家”模式,参与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和法治化建设。

  “群众诉求不仅要‘有地说’,更要‘说得透’。”铜鼓县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县整合专业法治力量,将法治解纷关口前置、防线下移,有效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推行智治融合

  新余市医(校)调委的墙面上挂着344面锦旗,诉说着一个个温馨的调解故事。

  4月9日,新余市医(校)调委负责人李时洪向采风团一行介绍,2011年成立的新余市医调委于2020年8月与市校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合并,在全省首开人民调解与人民法院诉调对接先河,推动“医闹、校闹”自愿“接受调解”,被评为全省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实践案例优秀成果。

  14年来,新余市医(校)调委共化解纠纷1149起,其中251起医疗纠纷实现医院“零赔偿”。

  当天,采风团一行走进新余“城市大脑”指挥中心。老人行为存在异常,智慧安防系统识别后,社区干部联动上门关怀;机动车违停,智能识别后,交警第一时间前往处理;“文明积分”平台上,20余万名用户“随手拍”参与治理……在该中心巨型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全市60个部门和4个区县的预警信息及处理情况。

  “科技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万家灯火的守护者。”新余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新余作为江西首个全域推进“城市大脑”建设的设区市,正以数字化重构基层治理生态,走出一条“智治融合”的创新之路,为社会铸起平安之盾。

  传承红色基因

  萍乡市安源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的革命人才培养基地,一批工人运动骨干从这里走出,成长为革命领导人。4月10日下午,采风团一行来到这片流淌着工人运动热血的土地上,触摸红色基因与基层治理的共生脉络。

  面对老龄化加剧、治理动能不足的难题,“安源红邻里之家”充分运用社区、志愿者、社会工作者等资源,将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化解于家门口;安源区横龙街综治中心以党建为纽带,通过志愿活动,让人人成为社会治理共同体中的一颗螺丝钉……

  活动最后一天,沿着红色路线,采风团一行来到湘东区公安分局麻山派出所采访。这家全国“枫桥式派出所”辖区有一支“幸福十姐妹”调解队,凭借超强的亲和力、共情力,成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领域的“柔性力量”。2024年,全所共化解矛盾纠纷560余起,化解率达99.8%。

  “‘安源红邻里之家’‘幸福十姐妹’……这些名称背后,是平安联创员、网格员、平安志愿者与群众‘零距离’的巧思。”瑞昌市委政法委扫黑办负责人宋瑛道出基层治理的温情密码。

  在为期5天的采风活动中,采风团一行先后走过宜春市袁州区综治中心、新余市渝水区人民检察院“未小渝”工作室、萍乡市湘东区人民法院诉讼中心等21个基层阵地。在每一处探访中都令人感受到,“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已日渐成为全社会共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赣鄱大地成为风尚。

(责任编辑:莫亚奇)
 
智慧普法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