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普法平台
欢迎您进入智慧普法平台!
山西运城法院“小法庭”谱写民生“大文章”
山西法制报 2021-03-02

  近年来,运城市两级法院紧紧围绕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主线,深入推进人民法庭建设,强化人民法庭实质化运行,最大程度发挥人民法庭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妥善化解矛盾纠纷,在服务基层社会治理、促进法治乡村建设上作出了积极贡献。目前,运城市辖区13个基层人民法院共有47个人民法庭,其中,芮城县风陵渡中心法庭、永济市蒲州法庭、稷山县翟店法庭、河津市清涧法庭、僧楼法庭曾荣获全国、全省先进集体。2019年,运城中院将基层法庭设置绘制成图的做法,为全省首例,受到省高院表扬;同年11月,芮城县风陵渡中心法庭被评为全国基层人民法庭先进集体;2020年10月,省高院召开了优化法庭布局工作会,对运城基层法庭实质化运行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始终坚持便民利民

  运城市两级法院切实发挥人民法庭审判职能。近年来,全市基层法庭年均受理案件11489件,结案率保持在95%以上。收结案数占民事案件30%,部分法庭占比超过50%。其中婚姻家庭继承案件占35%,合同纠纷案件占44%,交通事故案件占5%,农村土地承包案件占3%,其他纠纷13%。

  夯实基础,不断改善法庭办公办案条件。经过近几年的努力,目前全市36个基层法庭均有独立的审判、办公用房,实现了审判、办公和生活“三区”分开,并建立了科技法庭、智慧法庭,设立了庭审直播系统、安检系统、语言识别系统,配备电子扫描、打印机等设备,开启了微诉讼、云法庭、云调解、云审判等智慧化办案新模式。因地制宜,不断优化法庭司法资源配置。基层法院普遍为法庭选配了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员额法官担任庭长,组成力量较强的审判团队。

  积极参与基层治理

  全市人民法庭继承人民司法的优良传统,始终把调解贯穿于审判全过程,通过陪审员参与庭审、人民调解员参与调解、调解员驻庭调解、村镇调解组织协同调解,将大量案件化解在基层。

  永济市蒲州法庭调解率达84%。该法庭总结的“早、细、诚、公、耐、信、联、访”八字调解法,灵活运用真情感化、换位思考、释法明理、借力调解、案例引导、引经据典、心理辅导等方法,实行“全面、全员、全程”调解,被群众称为“和谐楷模”。

  临猗县法院由人民调解员驻庭诉前调解。北景法庭与乡政府、派出所和村委共建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最大限度将纠纷化解在基层。他们发动老党员、老治保、老教师、老代表、老干警等“五老”人员,既化解了矛盾纠纷,又传播了德孝文化和法治思想。

  切实推动诉源治理

  去年,运城市中院出台了《发挥审判职能,服务保障“三零”单位创建的意见》,确定了“诉源治理、纠纷预防多元解纷机制重大改革”项目,在平陆、垣曲、万荣三个法院先试先行,取得了初步成效。

  垣曲县法院以推进“三零”单位创建为契机,提出了“关口前置、重心下移、两腿走路(诉前调解和源头预防)、多元联动、就地化解”的工作思路。该院筛选古城镇的古城村、毛家湾镇的毛家村、南城社区作为试点,大张旗鼓地召开推进会,现场为特邀调解员颁发聘书,进行了业务培训。三个基层法庭作为“诉源治理”重要庭室,指导并协助村镇“诉前调解委员会”、社区调解员参与诉源治理工作,使大量矛盾化解在诉前,诉讼案件明显减少。

  主动延伸司法功能

  人民法庭在发挥化解矛盾纠纷前沿阵地作用的同时,还延伸司法功能,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社会法治文化。

  全市法院充分发挥人民法庭以案释法、典型示范作用,把法庭常见案件涉及的法律法规、风险提示整理成册,与诉讼文书一并送达,使当事人对案件涉及的法律问题有所了解,力求服判息诉,案结事了;积极开展进村入户、巡回审判活动,通过巡回审判、微视频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法庭、课堂送到群众中,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要求;不断加强培训、提升素质,通过法律培训、庭审观摩、法律讲堂等形式提升人民陪审员和调解员的业务素质,提高调解效率;利用法庭公告栏、村镇、社区宣传栏等载体,及时宣传涉农法律法规和政策,针对当地风土人情,大力宣扬善良风俗习惯、善良家风家训,实现良法善治,推进辖区无讼村组、无讼社区建设;把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沿河法庭职责范围,强化人民群众对盐湖、旅游、文物、矿产资源和农业生态保护意识,实现长效常治。(通讯员 靳彦)

(责任编辑:刘海滨)
 
智慧普法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