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10502036085号
网站标识码bm13000002
原标题:让技术融合创新产品“有路可走”
杭州司法局强化立法保障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
□ 本报记者 王春
□ 本报通讯员 黄小依
推开玻璃门,走进一座建筑,大厅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没有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只有一排排服务器在无声运转,这便是杭州数据交易所。
在这个永不入眠的数字集市,数据如流水般进进出出,编织着一张无形的网,将整个世界连接在一起。在浙江杭州,无人机送外卖已经成为现实;老百姓吃穿住游行,只用一部手机就能搞定;没有司机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也能“看”得清路,载着你去想去的地方……
近日召开的杭州“新春第一会”提出,让大兴科技、大抓创新、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奋进2025的最强音。为充分发挥立法在推动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优化营商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杭州市司法局紧扣党中央、省委和市委决策部署,近两年来为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起草审核11件法规规章,其中地方性法规9件、政府规章两件,按照法定程序出台施行,切实为杭州“经济大市挑大梁、省会城市当头雁”提供立法保障。
持续进行立法探索
激发产业创新活力
一直以来,数字经济是杭州的重要支柱产业,2024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6305亿元,增长7.1%,高于GDP增速2.4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28.8%。杭州集聚了阿里巴巴、网易、deepseek等一批数据产业龙头平台企业,拥有超195万户规模的市场经营主体产业数据。
由于法律规范缺少,很多企业不敢、不愿向外部开放数据。针对数据流通交易中法律规范缺失、数据供应规模不足、质量不高、交易不活跃等痛点和难点,《杭州市数据流通交易促进条例》从数据权益、数据开放与授权、市场培育、保障措施等方面作出规定,持续进行创制性立法探索,以最大限度激发数据产业创新活力。《2024年数据要素生态指数(城市)评估报告》中,杭州市的数据要素生态指数仅次于北京、上海,位列全国第三。
“现在有了立法保障,企业进行数据登记的意愿强了,创新的动力也更足了。据初步统计,2024年,浙江大数据交易中心和杭州数据交易所累计上架数据产品1562个,注册数商1015家,累计登记交易金额59.95亿元。”杭州数据交易所有关负责人说。
此外,2024年出台的《杭州市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条例》明确杭州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纠纷快速处理、对外交流合作、成果转化运用、涉外纠纷维权等方面依法开展先行先试,并结合杭州实际打出一系列“组合拳”以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为创新夯实制度基石。
截至2024年底,浙江累计受理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申请3.59万件,登记发证1.69万件,约占全国80%,而杭州以近80%的占比独占鳌头。
立法护航科技创新
助推产业提质升级
在余杭区未来科技城上班的新杭州人小青每天都搭载自动驾驶巴士上下班,她对乘坐体验非常满意,因为“车辆行驶很平稳,车内还有两块高清大屏幕,可以看到车辆的实时位置信息和自动驾驶状态信息,很安心”。
这条自动驾驶巴士线路途经余杭塘路、高教路、爱橙街、良睦路,构建起一条服务沿线居民和企业职工地铁接驳、日常出行的智能网联公交环线,也是杭州首条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接驳示范线。目前,全市有4条这样的智慧公交线路,有13辆自动驾驶巴士。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日渐成熟,其真实道路测试问题及事故认定等问题凸显,商业化进程这条路并不好走。为此,《杭州市智能网联车辆测试与应用促进条例》明确自动驾驶车辆上路具体流程,并赋予功能型无人车路权,让技术融合创新产品“有路可走”。该条例以立法护航产业创新发展,也使杭州成为全国首个为智能网联车辆上路立法的省会城市和全国首个为低速无人车立法的城市。
2024年,杭州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实现产值突破3000亿元。截至目前,杭州已经向17家企业发放测试与应用牌照524张,累计安全测试与应用里程234万公里,主动事故率为0。全市运行快递物流功能型无人车辆已达350辆。
此外,2024年出台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条例》通过立法破除城西科创大走廊发展的制度障碍,明确杭州要建立大走廊高质量融合发展协同工作机制,统筹解决大走廊高质量融合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统筹推进大走廊内体制架构、重大规划、创新资源、产业发展、审批服务、资源要素、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融合发展。
释放行政立法效能
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杭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需求,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目标,充分释放行政立法效能,对市场环境、政务服务、创新创业支持、监管执法、法治保障等方面进行了规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厚植法治土壤,从源头护航,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这也是浙江省域内营商环境方面的第一部地方立法。
“原本做好了在钱塘、萧山两地跑,至少三四天才能办好的准备,没想到现在跨区企业迁移只需要网上提交申请材料,当天就完成了企业迁移,实在太方便了!”近日,在萧山区市场监管办事窗口,某企业负责人汪女士感慨道。
由于迁移事项分属不同部门,信息互通和协同不够以及税收等政策影响,以前有不少企业反映想要实现市内跨区搬迁存在困难。针对这个问题,《杭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专门规定,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为市场主体市内跨区域迁移、经营提供便利,不得设置障碍;简化市场主体市内跨区域迁移程序,合并办理市场主体迁移调档与住所(经营场所)变更登记。结合条例相关部署,市场主体跨区迁移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迁移程序简化了,迁移时间变短了,企业成本变少了。
据统计,2024年,全市跨区迁移企业4.76万家,其中市内跨区迁移4.24万家,占比达89.16%。
此外,2023年开展涉及优化营商环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等方面规章专项清理,对全市现行有效的76件规章开展全面清理,废止与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不符合、不衔接、不适应的政府规章两件;2024年开展涉及不平等对待企业和罚款事项政府规章专项清理,分别修改、废止政府规章4件。
《杭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实施以来,杭州连续两年进入国家营商环境评价第一方阵,高居全国工商联“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城市榜单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