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10502036085号
网站标识码bm13000002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阮占江 帅标
通讯员 李洪运
一体推进市县乡村四级社会治理创新,智能化支撑效能不断凸显,治安防控能力不断增强,矛盾风险管控水平不断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不断完善……今年5月,湖南省湘潭市被确定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第一期试点城市。以此为新起点,湘潭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按下加速键,“平安湘潭”建设蹄疾步稳。
全流程风险化解
“我负责的网格内共有802户家庭,户籍人口3420人,流动人口1000多人。”张卓姝是韶山市清溪镇火车站社区第一格区理事长,她经常走访辖区住户,主动发现和排查矛盾纠纷,对于自己网格的基本情况稔熟于心。清溪镇火车站社区以“党建+治理”的思维模式,建立了“小格长-大格长-格警-理事长-协理员-楼栋长”五级网格六级联动运行机制,今年以来化解矛盾纠纷20多起,有效实现了矛盾纠纷家门口化解,受到居民群众广泛认可。
今年9月9日,湘潭市首个实现平台指派调解、流程跟踪、法官远程指导调解的综合性诉源治理工作站在岳塘区五里堆街道成立。人民法院受理的诉前调解案件,通过区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分类分层级交办到街道、村(社区)、相关部门或行业组织。如遇到重大敏感案件或群体性纠纷,由区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协调多部门会商处理。成立两个月,分流案件71件,调解成功66件。
雨湖区楠竹山镇在湘潭市平安建设群众满意度测评中连续多年名列前茅,今年实现信访“三无”目标。镇党委书记赵勇军认为,这得益于创建了多元化解新模式。该镇与驻镇企业定期会商解决问题,建立信访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引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物业管理等多方力量参与信访工作,使群众心里话有处说、意见有人听、困难有人帮、矛盾有人调。
今年以来,湘潭全市成功调处社会矛盾纠纷8376起,调处成功率98.9%,促进了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向好。
智能化助推协同
8月18日凌晨,湘潭市第六人民医院一键呼叫称,有一名疑似精神病人在破坏医院财物。街道指挥调度中心立即安排派出所、司法所、卫计办、社区及周边巡逻值勤相关负责人到事发现场处置,不稳定因素被及时排除。
一键报警,“一键通”直达相关职能部门,这是岳塘区宝塔街道物联会指挥调度平台的强大功能之一。“平安宝塔联盟”物联会指挥调度平台通过整合力量联动,极大提升了工作效能,做到了治安防控“调度部署一盘棋、织牢防控一张网、社会治理一键通”,辖区发案率与去年同期相比明显下降。
让大数据发挥大效能,融合是关键。湘潭扎实推进智能化治理做精做细这一“自选动作”,协同市大数据创新中心,将涵盖商业、卫生、教育、房产、寄递等领域的1230类129.5亿条数据汇聚上云、深度融合,实现辖区“人、事、地、物、情”等要素及时入网,公共安全预测预警能力大幅提升。大力推进“网格化+信息化”,网格化服务管理系统与党建、城管、应急等系统平台融合对接。
社会化参与治理
拆违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但鲁班殿社区的“红管家”一登场,这一难题便迎刃而解,而且是两天内居民自拆违建43处。
去年9月16日,80岁的冯大娘拒绝拆除经营20多年的门店,并对“红管家”王长坤、王志立说:“你们家也有违法建筑,为什么要拆我家的?”
王长坤、王志立二话不说,立马就动手先拆自家的违法建筑,两位老党员“红管家”的自拆举动在小区迅速传开,户主们纷纷效仿,动手拆起了自家的违法建筑。
说起“红管家”,居民个个伸起了大拇指。按照“党员优先、适用优先”原则,鲁班殿社区的“红管家”志愿服务队在退休党员干部职工、社区骨干党员、居民小组长、志愿者和热心群众代表中选择威信较高、群众基础较好和奉献精神较强的党员群众担任楼道“红管家”。至今已培育社会组织、自治组织12个,发掘居民楼栋党小组长、自治组长等骨干人才70多人,凝聚核心志愿者300多人,实施社区营造、议事协商等5大类惠民项目127个,受益居民达两万多人次。
前不久,湘潭市第二届居民服务供需对接会现场火爆,现场发布408个社区服务需求、207家社会组织服务供给清单,政府资助、社会资助、公益服务项目75个,整合资金2700余万元,现场签约“安全就在身边”、“青苗护航”、困难群众公益诉讼等项目10个。
目前湘潭市有社会组织孵化基地6个,各类社会组织1891家,持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600余人。乡镇(街道)志愿服务站实现全覆盖,注册志愿者人数达47.8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5.9%。
“随着社会协同工程和群众自治品牌创建的务实推进,如今湘潭的社会活力大大激发,共建共治共享加快形成新格局。”湘潭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戴德清表示,湘潭将攥指成拳齐发力,积极投身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实践,努力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湘潭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