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10502036085号
网站标识码bm13000002
原标题:壮乡山歌响边关 法治宣传入民心
广西监狱系统紧扣民族特色创新普法模式
□ 本报记者 吴良艺
□ 本报通讯员 曾莹莹 秦沁
春潮涌动,八桂飞歌,当木棉花染红祖国南疆,“广西三月三”的欢歌再度唱响。这个镌刻着骆越文明印记的传统佳节,如今已化作八桂大地灵动的文化图腾,以“歌海弄潮”的磅礴气势,奏响民族团结的华彩乐章。
以节为媒传古韵,以法为盾护民安。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监狱系统紧扣特色民族节日,创新打造“法治+民俗”普法品牌,以山歌为媒架起民族连心桥,通过山歌普法、法治进校园等形式,让法治宣传教育的春风吹遍壮乡村寨,奏响民族团结进步与法治文明交融的时代乐章。
山歌普法传古韵
“全民普法提素质咧,嘿撩撩啰;社会和谐又平安咧,嘿撩撩啰。法治山歌大家唱咧,共建法治新壮乡咧……”3月22日,一首首法治山歌在柳州市文庙广场唱响,嘹亮歌声瞬间聚拢人气。乡音俚语间,柳州监狱把各类法治案例化作壮乡旋律,让法治知识悄然根植群众心田。
壮乡广西,一片歌的海洋,千载山歌在奇山秀水间回响不息。
围绕山歌这一具有壮乡特色的民族文化符号,广西监狱系统创新打造“山歌+普法”教育改造新模式,深挖地域文化资源,组织编写法治山歌,将刑法、民法典等法律条文转化为押韵易记的歌词。同时搭建特色教育平台,常态化开展“山歌擂台赛”“法治歌圩”等活动,有效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与法治教育增效的双向赋能。
“人人都会走错路,关键是要转回头;迷途知返才是好,不然要掉深沟沟……”广西女子监狱积极鼓励罪犯将法律条文与法律基础编成山歌,同时广泛向罪犯征集原创山歌作品,组织开展山歌文艺节目、山歌对唱等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女子监狱的罪犯们编创出了多首学习崇尚法律、赞美民族团结的山歌。
宜州监狱创建“唱山歌 促改造”监区文化品牌,营造出健康、积极、向上的改造环境,让民族团结情意更为淳厚;钟山监狱开展“黄丝带帮教”活动,邀请民盟盟员对罪犯进行山歌教学,成为助力罪犯教育改造、引导其走向新生的有力文化载体……
广西监狱系统百花齐放的山歌普法,让法治宣传教育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让普法出“新”更入“心”。
传统技艺融法理
日前,在钦州监狱坭兴陶艺工作室内,一名罪犯全神贯注在成型的陶坯上雕刻,不一会儿工夫,一句法律条文便跃然“陶”上。
“我们组织监狱罪犯学习坭兴陶拉坯、雕刻的同时,将法律条文、禁毒知识、反诈知识等法治元素融入陶器创作中,既让他们掌握了谋生技能,又潜移默化地接受法治熏陶。”钦州监狱教育改造科科长易定能介绍。
近年来,广西监狱系统构建出独具民族特色的教育改造模式,将坭兴陶、玉雕、壮族织锦技艺等与法治相融,不仅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更让法治精神在文化浸润中深入人心,实现了文化传承与法治教育的双向赋能。
日前,在河池市宜州区龙江社区内,宜州监狱普法宣传员与社区居民共同体验剪纸。不同于传统的剪纸图案,此次大家精心剪裁的皆是蕴含着普法标语的独特作品。随着剪刀起起落落,一幅幅精美的法治剪纸作品成型。在这一过程中,社区居民既感受到了剪纸的独特魅力,又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了法治知识,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教育的精彩碰撞。
玉雕有切、磋、琢、磨的技法,与个人的修身、养心相通。“传授罪犯玉雕技法,帮助他们学习技术、修身养性的同时,我们也将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法治知识融入玉石雕刻中,让他们接受文化洗礼、浸润心灵。”柳州监狱教育矫治办公室一级警长张涛说。
法治校园护成长
里湖瑶族乡是南丹白裤瑶族群众的聚居区。王尚小学是一所以服务少数民族、易地搬迁群众子女为主的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占85%以上。
近年来,宜州监狱定期在“广西三月三”“年街节”等民族节庆日期间走进王尚小学,通过设置法治宣传台,发放图文并茂的普法画册,在民俗表演中穿插法律知识问答等方式开展普法活动,增强学生法治观念。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广西监狱系统以“广西三月三”“百警进校园 千警结对留守儿童”“法润少年 护航成长”等民族节日和活动为依托,通过探索独特性、创新性和精准性的普法形式,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当“广西三月三”的欢乐氛围弥漫八桂大地,西江监狱的警察们带着精心准备的法治宣传活动,走进贵港市港北区金港小学,为校园增添一抹别样的法治色彩。
伴随着欢快的民族音乐,监狱民警迈着轻盈的步伐,展示着优美的舞姿。这一经过精心编排的舞蹈不仅展现了民族舞蹈的独特魅力,还巧妙地融入了法治元素,通过生动的肢体语言,向同学们传递着法治故事。
一段民族舞蹈打破了语言和文化的隔阂,也让法治知识不再枯燥,让青少年更乐于接受法治教育,促进各民族青少年在法治的框架下健康成长。
自治区监狱管理局以“百警进校园 千警结对留守儿童”活动为契机,对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仫佬家园”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进行升级改造,建成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基地。在该基地内,青少年不仅能学习法治知识,还能开展仫佬族剪纸、刺绣等传统手工艺,深入了解仫佬族历史文化。同时,该基地的心灵驿站依托广西监狱系统20%以上的警察具有心理咨询师资质这一优势,通过“12355”青少年心理咨询和法律援助热线电话,组织志愿者为有需要的青少年开展“云疏导”,呵护他们健康成长。
山歌普法让法治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传统技艺为法治教育注入文化活力,法治进校园则为青少年成长撑起一片法治晴空……下一步,广西监狱系统将持续深化创新实践,拓宽普法覆盖面,推动法治教育与民族文化更深层次互动,探索更多“有形”更“有效”的普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