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10502036085号
网站标识码bm13000002
□张照利
近年来,山东省青岛市根据青少年群体的法律需求制定精细化、个性化的法律服务,坚持多措并举、健全机制、创新形式、搭建载体、夯实阵地,进行全方位“靶向式”精准普法。
健全青少年普法机制
青岛市结合实际部署开展第四届“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成立了由市关工委牵头,市委政法委、市司法局、团市委等11个部门参加的该项活动组委会,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和协调联动机制,按照“谁执法谁普法”要求落实普法责任制。市关工委与市中级人民法院、市教育局联合建立起融打击、教育、预防于一体的“青岛市校园伤害纠纷调解联动机制”,成立了以“五老”成员为主体的“校园伤害纠纷调解中心”常设机构,参与青少年案件的审理、调解、帮教工作。
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巩固发展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普法教育格局。由市关工委主导的青岛市青少年模拟法庭邀请赛在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法院成功举办,来自青岛市5所中小学的58名选手参加了模拟庭审,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法院“张玉法官工作室”作为模拟法庭邀请赛的指导团队现场指导。在全市中小学普遍推行每所学校有“一个普法领导小组、有一名法治副校长、有一名法律顾问、有一个法治教师、有一套普法教材、有一个法治宣传栏、有一套完整的普法档案资料”工作模式。把青少年普法工作列入全市考核内容,增加考核比重。把弘扬公序良俗、履行法定义务,争创“零罪犯学校”“零罪犯社区”,建设“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和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基地等列入考核检查内容,推动开辟多种形式的法治教育途径。
壮大青少年普法队伍
青岛市关工委会同市教育局、市司法局、团市委等部门,指导各中小学普遍建立多元化“教化式”普法宣传队伍。全市普遍成立依法治校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普法宣传队伍的建设工作,构建由教导处、任课教师、家长委员会等分工负责的学校、家庭、社会为一体的“教化式”普法宣传队伍架构,基本形成了网格化工作格局和层层抓落实的高效运行机制。制定出台《关于规范和加强法治副校长队伍建设的意见》,为全市1021所学校配备了法治副校长,制定管理制度和培训计划,并定期调整、评选优秀法治副校长,增强青少年普法教育实效。3年来,市教育局会同市检察院选聘200多名优秀检察官,充实优化了法治副校长队伍。
建立学校法律顾问制度,市教育局、市司法局联合出台《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建立法律顾问制度的通知》,从专业律师、法律专家学者中聘任法律顾问,全市1021所学校全部配备了法律顾问。法律顾问定期为学生举办法治讲座,开展法律咨询,累计开展进校讲法5000余场次。组建了以律师、法官、检察官、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为主的专业普法队伍讲师团236个,以各级各类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组织为主的普法志愿者队伍432支。全市3000多名专兼职团干部特别是律师队伍中青年党团员律师,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作为普法平台,线上、线下为团员青年、在校学生、社会青少年讲授党团课300多场次,各项普法宣传活动覆盖全市100多万青少年群体。
首创青少年法治教育指导团
青岛市关工委在全国率先成立青少年法治教育指导团,并作为常设机构,专门组织指导全市青少年开展法治教育活动。全市3万多名“五老”人员积极投入,在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3年来,全市624名“五老”普法宣讲员开展普法宣讲1765场次。市关工委还围绕涉及青少年的家庭安全、学校安全、社会安全、自身安全、岗位安全“五个安全”,组织“五老”编辑了《青岛市青少年安全教育系列读本》,为全市1021名法治副校长提供了守护校园安全的课本教材。全市积极打造“网上关工委”,在市关工委网站进一步更新上传了20多个传承红色基因、心理关爱、青少年普法教育微视频,发挥网络教育引导青少年功能。全市建立青少年普法网站、微信群、公众号、App等266个,动员“五老”广泛宣传疫情防护和法律知识。同时开展对失足青少年“云帮教”活动,组织“五老”协助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检察官通过网络、微信等帮助青少年解困100余人次。
此外,青岛市关工委还区分落榜生、失学生、待业青年、服刑青少年、刑释青少年不同情况按需普法。针对落榜生的就业需求,培养成为掌握一技之长、遵纪守法的有用人才;探索建立家长学校,探索利用村居法律明白人、“一村一法律顾问”等社会力量,排查、帮扶、带动失学学生;及时向待业青年提供法律书籍,送达“法律告知书”。“五老”与服刑青少年面对面交流,普及宪法、刑法等法律知识,消除服刑人员违法犯罪心理,教育、感化、挽救失足青少年。发挥“五老”帮扶团作用,全方位关心、帮教刑释青少年,使其不再重新违法犯罪,并依托区(市)、街道(镇)、社区(村居)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刑释青少年群体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咨询。去年以来,全市建立帮教小组1260余个,帮教关爱问题青少年和失足青少年8500人次。
创新青少年普法形式
通过创建形象标识、运用喜爱载体、开展趣味活动、融媒体立体宣传等普法“多元式”进行互动普法,极大提高了青少年普法教育效果。主题宣传式普法。每年利用“6·26”国际禁毒日、“11·9”全国消防日、“12·2”全国交通安全日、“12·4”宪法日等,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主题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以案说法式普法。适时抓住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通过编印“送法进学校”法律知识读本等宣传资料,针对学生和家长进行以案说法。青岛市关工委联合成员单位下发《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公益普法教育活动的通知》,启动拍摄100部青少年普法微电影工程;市关工委与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联合举行“小草基金”公益行动支持拍摄100部微电影、救助1000名“五失”儿童项目的启动仪式,现已救助“五失”儿童11名,拍摄普法微电影35部。汇报展演式普法。市关工委联合市司法局定期举行以青少年普法为主题的汇报展演,极大调动了学生学法、守法的积极性。校园品牌式普法。市教育局着力打造校园普法品牌,在青岛市第二实验小学创新打造了“小脚丫法治行”品牌学校,有效推动了校园普法活动的开展。
夯实青少年普法阵地
通过建立各类法治宣传阵地,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普法网络体系,在全社会营造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的良好氛围。
夯实学校普法阵地。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教育进入全市中小学“第一课堂”。胶州市编印中小学《青少年学法读本》,实现教学计划、教材、课时、师资、责任“五落实”,在全省率先将法治教育课程纳入中小学“第一课堂”;市北区在嘉定路小学建立“青岛市税收普法教育基地”,开展“我是税法小能手”知识竞赛,该基地被命名为9个全国首批税收法治教育基地之一;崂山区组织全区41所中小学签订了“爱心助学”法律志愿书。市关工委、市司法局、市教育局命名表彰了108家示范单位,目前,青岛市共有部级依法治校示范校1所,省级依法治校示范校47所,市级依法治校示范校178所。
夯实维权法治阵地。目前,青岛市共设立“青少年维权岗”324个,其中国家级“青少年维权岗”4个,省级“青少年维权岗”5个,市级“青少年维权岗”11个。建成13处中小学生法治教育社会课堂、1处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示范基地。疫情防控期间,青岛市检察院还创新打造山东省首个集“宣传、服务、反馈”于一体的检察系统青少年法治教育云平台,并建立检教合作新模式,将原创的4部普法微电影、微动画上传至覆盖全市学校的“中国教育学会安全教育平台”,累计点击率300万人次。
夯实媒体普法阵地。近年来,青岛市司法局与青岛电视台共同打造了“升级版”《青少年普法栏目剧》《真情调解》《新说法》三档栏目,建成“青岛普法网站平台”和“青岛普法微信公众平台”,还与青岛市广播电视台联合推出“丁一说法”广播节目。普法微信公众平台已成为“动动手指就能学法”的贴身“法治宣传阵地”,实现了普法零距离。即墨区建成面积2340平方米、设有11个主体场馆的综合性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实现了“视、听、说、想、动”五位一体的“现场教学”效果。目前,青岛市关工委命名挂牌了174个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建成“青少年反邪教法治教育基地”“青少年禁毒教育基地”等各类板块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62个,青少年学生接受法治教育年均100万人次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