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10502036085号
网站标识码bm13000002
□本社记者 张晓娜
5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迎来颁布一周年。与此同时,以“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为主题的民法典宣传月活动也于近日陆续在全国各地拉开帷幕。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民法典宣传活动持续发力,氛围浓厚,高潮不断。中宣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等多部门先后两次印发通知,部署学习宣传民法典活动。全国各地各部门不仅将民法典列入“八五”普法重要内容,而且把组织不同地区、不同职业、不同需求的群众学习贯彻这部法律作为这一年最重要的普法工作之一来抓。
围绕民法典宣传的《民法典开讲》系列公益讲座、民法典公开课,制作挂图,拍摄专题片,宣讲团普法活动等形式都深受群众喜爱。通过多方努力,时下,民法典普法宣传形成了各地各部门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普遍学、各企事业单位结合工作需要学、广大群众主动学的良好态势,民法典从纸面上融入百姓生活,“典”亮全国。
民法典宣传“热”在基层
民法典调整规范自然人、法人等民事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这是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见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同各行各业发展息息相关。
推动和提升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让民法典“热”在基层、“热”在群众身边显得尤为重要。
按照中宣部、司法部、中国法学会等九部门下发的《“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题宣传方案》要求,全国各地将以5月28日民法典颁布日为契机,在每年5月份组织开展民法典宣传月活动,打造民法典学习宣传品牌,形成制度化、常态化宣传局面。方案同时要求,加强组织领导、注重“热”在基层、增强实际效果。
5月19日,在北京市丰台区青少年剧场,丰台区司法局携手“开心麻花”等专业演出团体精心编排的北京市首部民法典普法话剧《爱·法》,面向公众演出。
该剧讲述了丰台某社区居民通过积极学习运用民法典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纠纷、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故事,重点宣传了民法典中关于高空抛物、离婚冷静期等法律规定。
“高空抛物该如何追责?离婚冷静期到底如何‘冷静’?上述问题我们都在普法话剧中找到了答案。寓教于乐,无缝对接现实生活,这种普法形式我们很容易接受。”现场观众在演出结束后纷纷表示收获很大。
这仅仅是“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宣传活动的一个画面。据了解,北京市将通过开展民法典讲师团百场宣讲、推进民法典宣传进重点公共场所、开展线上民法典系列知识竞答活动等10项举措,广泛深入开展民法典学习宣传。
民法典颁布一年来,不只北京,全国各地各部门都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民法典宣传深入基层、直通群众、更接地气。
辽宁省提出,充分利用各类普法阵地、法治文化基地,广泛开展民法典宣传。充分利用“12348辽宁法网”网络、热线和实体三大平台,注重发挥村(居)民评理说事作用,开展生动直观的宣传教育。
重庆启动了“万名律师进万村、入万户、助万企”民法典百日宣讲活动,万余名律师深入乡村、社区、企业、校园等场所通过法治宣讲、以案释法、现场宣讲、法治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民法典普法宣传工作。
在坚持运用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普法方式方法基础上,各地各部门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展民法典普法宣传,更好地推动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抓好重点群体的宣传教育
青少年这个特殊群体一直是法治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多地在出台的文件中明确提出,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对青少年民法典教育。
在民法典普法宣传活动中,针对青少年的年龄阶段和日常生活特点,各地各部门紧紧抓住讲什么、怎么讲、谁来讲等关键问题,把民法典法治宣传做到生动鲜活、亲和力强、内容专业,变泛泛而谈为精准教育、变刻板灌输为灵活宣传,将民法典中的“法言法语”进行转换,真正让民法典走进青少年心里。
山西充分用好课堂教育主阵地,加大民法典在大中小学法治教育中的内容占比。在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高中“思想政治”、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堂中,注重融入民法典基本精神教育,根据不同阶段青少年的思想特点、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加强民法典学习宣传。
江西充分利用省级青少年法治教育示范基地,举办一场民法典学习宣传公开课、一次民法典主题班会、一场民法典主题演讲比赛、一期模拟法庭、一篇手抄报创作等“五个一”活动,提升青少年民法典教育实践体验,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法治教育体系。
天津要求,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贯穿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各个阶段,鼓励全市各级各类学校通过升旗仪式、成年礼、主题班会、征文演讲、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多种形式开展民法典宣传教育活动。
河南提出,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法治宣传教育,大力推动民法典学习宣传进学校,将民法典的宣传教育融入主题班会、社团活动中,充分发挥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职能,加强民法典的学习宣传。
此外,民法典实施对法治政府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各级政府组织领导干部开展民法典专题学习,把民法典纳入领导干部学法必修课,作为领导干部年度述法重要内容,以此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民法典维护人民权益、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能力和水平。
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
民法典既为民事主体提供行为依据,也为政府行政决策、行政管理、行政监督提供重要标尺。
“街道里有的老人没有儿女,没了老伴,有的老人年事已高身患重病或精神有疾病无人监护,如何让老人老有所养,街道社区是否可以成为老年人的监护人,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北京市西城区月坛街道司法所所长刘朝晖表示。
在前期“诉源治理直通车”工作站大数据分析基础上,2021年5月14日,了解到这一信息的北京市西城法院家事审判庭法官来到辖区月坛街道,围绕民法典中老年人监护权确认与变更为辖区居民开展普法讲座,提供“普法菜单”精准普法。
月坛街道居民王女士表示,“以前总觉得去法院是个麻烦事儿,我们既不太懂法律,也不懂如何准备材料,通过聆听普法课程,近距离和法官接触,对法院诉讼服务多了一份了解,也有了依法维权的底气。”
此外,云南要求全省各级各部门要按照“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要求,把民法典宣传作为“十四五”时期全民普法的重点任务,大力开展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
江苏将民法典普法宣传纳入“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普法责任考核内容,形成全方位、渗透式普法宣传大格局。
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普法责任制要求,把民法典学习宣传纳入本单位、本系统普法工作总体安排,全面提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学习运用民法典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