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10502036085号
网站标识码bm13000002
2016年,江山市率先提出项目化普法理念,推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向纵深发展。五年来,江山市围绕制度保障、融入打造、效能提升,精心耕耘市、乡、村三级普法项目,重点破解了普法项目建设意愿不高、项目资金筹措难度大、项目建成后使用频率低等问题,打造了一批具有江山辨识度的普法依法治理标志性成果,全民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明显提升,有力助推基层依法治理工作提档升级。成功创建全国法治先进县(市、区)、获评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县(市、区),并成功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5个。
强化制度保障,变“要我建”为“我要建”,让普法项目“落地生根”
为把项目化普法的“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始终坚持以制度建设固本强基,深化“激励+倒逼”机制,普法项目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都有了极大提升。一是全面施行普法项目责任制。制定项目化普法责任清单,明确40多个重点部门单位、19个乡镇(街道)项目化普法任务。配套制定三级普法项目库联建工作制度,编制市级重点普法项目100个、乡镇(部门)级普法项目1000个、村(社区)级普法项目3000个,并逐年推进项目实施。二是探索建立动态跟踪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重点普法项目干部挂联机制,每月,由挂联干部汇报项目进展情况。每季,组织重点普法责任单位实地参观学习优秀普法项目,书面通报普法项目阶段性推进情况。每年,举办项目化普法成果展示大赛,由市四套班子领导参与评比打分,促进互学互鉴,巩固项目建设成果。三是健全完善科学考核激励机制。将项目实施情况纳入党委政府综合考核,并逐年提高分值比重;每年开展市领导带队、多部门联合参与的检查考评,督促责任单位整改提升。同时,研究制定重点项目“以奖代补”考核办法,给予每个项目一定经费奖励,激励项目责任单位建设积极性。
做好融合文章,变“单方投”为“多元投”,让普法项目“枝繁叶茂”
为了能以小资金撬动大项目,始终坚持借势借力,在融合上下功夫,五年来,以不足300万元的市级普法经费累计撬动全市近两亿元的普法经费投入。一是融入全市重点中心工作。借势“江山大花园”建设、“一地三区”打造,将普法项目融入基层党建工程、城市能级提升、全域旅游创建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打造了一批“党建+法治”乡村振兴示范点,建成了“清廉清漾”“浔里循法”“法治和睦”等景区法治阵地项目20余个。二是融入部门单位职能职责。指导全市部门单位各司其职,融合共建,结合经济开发区园区公园建设,建成衢州地区首个宪法主题文化公园;结合税务局税法宣传,建成“税收+法治”双普教育基地;结合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工作职责,建成“彩虹工作室”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基地;结合《明当明曰》等媒体品牌栏目,设立江山方言普法专栏等。三是融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打造南孔法律书屋、“润园”法治教育实践基地、亚龙湾普法苑等居民身边的学法平台,实现普法基地村社全覆盖;依托萝卜白菜电商平台,常态化开展“你学法、我送券”、青骑小哥“送法+送餐”等活动,把法律知识装进菜篮,端上餐桌;建成覆盖城乡中小学的青少年校园法治角,打造南方集团职工学法苑等企业职工学法基地,让学法成为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的一部分。
立足质效提升,变“小项目”为“大平台”,让普法项目“四季常青”
为充分发挥普法项目实效,始终坚持创新驱动,通过活动开展、团队宣讲、文创赋能,不断提升普法项目的温度。一是以活动开展为项目添活力。利用阵地类普法项目推行“微信‘摇一摇’智慧普法”,组织开展普法夜市、法律知识有奖问答等活动;在“党建+法治”示范带、旅游法治诗画风光带等开展基层治理工作互看互学现场会、“村规民约”邀你来协商等活动;推广交通安全教育基地、禁毒教育基地等体验式、互动式普法项目,提升群众参与度与积极性。二是以团队宣讲提升项目吸引力。组织8090普法宣讲队,开展普法项目宣讲、传播法治理念;培育“法润江山”十大普法讲师团,在法治乡村知行讲堂开展“点单式”普法;组建法治文艺队,编排法治文艺节目进行巡回演出,让普法项目更具吸引力。三是以文创赋能为项目增魅力。开展“法润江山”摄影作品征集大赛、作品展播,巩固普法项目成果。创作普法小品、快板、歌曲、舞蹈等,并拍摄成普法微电影、短视频等广泛宣传,多个作品在学习强国、浙江卫视等国家、省级平台展示播出,不仅促进了项目影响力,也提升普法项目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