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0502036085号
网站标识码bm13000002




□ “八五”普法成就巡礼
□ 本报记者 董凡超 徐鹏
“八五”普法以来,青海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将法治宣传教育全面融入法治建设总体布局,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创新普法方法路径,以法治之力筑牢生态文明“高地”、以法治之音浸润美丽青海。
【典型案例】2024年6月,青海省三江源地区人民检察院在巡回检察中发现,同德县牧民杰某某及其子彭某某等人,于同年3月使用铁丝扣非法猎捕并导致一只雪豹死亡,后试图出售未果。该案经青海省人民检察院挂牌督办后,三江源地区检察院立案并委托专业机构鉴定生态环境损害。依据鉴定报告,该院于8月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法院判决三名被告共同承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费、鉴定费共计28.7万余元,并公开赔礼道歉。
目前,在青海西宁野生动物园“雪豹馆”,被救助“网红”雪豹“凌小蛰”与“凌小芒”“凌霜”等雪豹“小伙伴”已成为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的真实写照。西宁市以“雪豹之都”为城市文化形象,发布普法“尕豹”家族IP形象,“尕豹林长”主打生态保护领域的普法宣传。
雪豹的救护、繁育及放归,是青海省近年来依法推进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治理的一个缩影。全省始终聚焦“美丽青海”,组织开展多种形式普法宣传活动,形成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共护绿水青山良好格局。
每年5至6月,在玉树州虫草交易市场,各领域的法治工作者都会通过设置法律咨询台、发放普法宣传册等形式,结合环境资源保护典型案例,向参与虫草采挖和市场交易的牧民、采挖工、商户等宣传普及草原植被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和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常态化开展“法治护航虫草采挖季”活动,把“法律知识”带进牧民群众的“虫草经济”中,有效实现了生态保护、群众增收、社会稳定“三赢”目标。
每年6至7月,正值青海湖湟鱼(裸鲤)洄游产卵季,海北州刚察县都会组织全方位、多角度的集中宣传和入户宣传,广泛普及野生动物保护法、青海湖第六次封湖育鱼等相关法规、政策,依托“党建+生态管护”联动机制,广泛发动河湖管理员、生态管护员等担任生态志愿服务者,构建“马背普法宣传队”“毡房帐篷巡护点”,积极参与河湖生态普法宣传,为湟鱼顺利洄游产卵筑牢生态屏障。
漫步在西宁市青唐城遗址公园、麒麟湾等景观步道上,一个个印有法治漫画的宣传栏格外醒目,居民在日常休闲娱乐的同时,不时驻足阅读,于山水之间接受法治熏陶……从文化公园到景区景点,青海省各市(州)正将法治元素融入群众娱乐休闲和文旅场景的方方面面。
“八五”普法期间,青海省依托“世界水日”“草原保护日”等时间节点,积极推动“生态日”联动普法400余场次。《青海省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成为高水平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的法治支撑。
【成绩单】青海省认真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深入推进全民普法守法工作,不断提升普法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出一串串亮眼的法治实践硕果。
机制先行,构建严密普法体系。
——建立落实普法责任制联席会议制度,形成“1+8+N”工作体系,涵盖8个市(州)、44个省直成员单位。
——建立健全“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履职报告评议制度,开展省级专项“普法述职”1次,市(州)、县两级“年终+专题”述法全覆盖。
——制定“法律九进”、普法强基提质“六大行动”、法治文化建设、普法志愿服务等一系列文件,形成“重点时间节点+法治主题实践+专项普法宣传”综合联动普法模式。
——组建“八五”普法讲师团、宗教活动场所法治讲师团108个2100余人,开展各类讲座活动1万余场次。成立“三江源”普法志愿者联盟,组建普法志愿者队伍60余支1800余人。
围绕中心,服务高质量发展大局。
——深入推进“宪法九进”和“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题宣传活动千余场次。建成宪法馆、民法典文化广场(公园)等一批主题宣传阵地。
——依托“万所联万会”,广泛开展“送法进企业、进园区、进市场、进商圈”,组建民营企业家法律服务团,开展形式多样的送法入企、法治培训、“法治体检”2600余次。
——通过“普法+普政策”“普法+安全提示”“普法+矛盾化解”等方式,部署开展“今冬明春”“岁末年初”“虫草采挖季”等专项普法,成为“八五”普法期间效果较好的法治活动。
精准施策,提升公民法治素养。
——连续5年举办厅级干部法治讲座,形成一项制度性安排,打造一个品牌化课程。全面推行国家工作人员“线上+线下”学法模式,全省17.1万名国家工作人员实现学法“全覆盖”。
——建立“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校外法治辅导员+专家学者”校园法治团队,开通全省“法治副校长”线上平台,配备率、注册登记率实现“双百”。
——组织实施宗教领域“十百千万”普法工程,依托“寺庙书屋”建设,全面普及寺院法律图书角、法治宣传栏等阵地,创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示范寺观教堂”34所。
文化赋能,激发全域普法活力。
——建成一批特色主题文化阵地,共打造法治教育场馆78个、法治文化示范点20个,配备各类普法电子宣传屏70余个。
——加大“普法+文艺+民俗+非遗”文化创作,推出河湟民间曲艺法治演唱、普法宣传“花儿”MV、藏族法治文化谚语等精品力作。
——连续数年开展“清风·法韵”优秀书法、摄影作品及法治主题“一公三微”作品征集评选展播活动,入库优秀作品150余部。
高效治理,夯实基层善治根基。
——构建马背普法宣讲队、摩托车法治宣讲队、毡房普法议事点等基层“双语”普法队伍。
——培养乡村、巾帼、宗教活动场所三类“法律明白人”17590人。全省610余名村(居)法律顾问与1.4万余名乡村“法律明白人”实现结对子。
——开展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巩固提升三年行动,累计创建国家级、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30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