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普法平台
欢迎您进入智慧普法平台!
首页 > 法治资讯 > 要闻
长假来临,租车行业乱象调查:价格不透明、押金难退……
法人杂志微信公众号 2025-09-29

  ◎ 文 《法治日报》记者 辛红 《法人》见习记者 惠宁宁

  中秋、国庆双节“相遇”,8天长假进入倒计时,“租车自驾”成为不少人出行的首选。神州租车近日发布2025中秋国庆自驾趋势报告显示,自8月15日开放预订以来,超四成用户提前一个月锁定行程,其中近40%为首次预订神州租车的新用户,租车预订量持续攀升……据了解,国庆期间租车价格均有较大幅度上涨。记者登录几个租车平台查询到,国庆期间,经济型车辆日租价格300至500元,商务座则800元以上起步。部分车型涨幅超100%。

  近年来,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持续升温与商务活动的常态化开展,租车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服务模式日益多元。天眼查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现存在业、存续状态的租车相关企业超88.2万家。从区域分布来看,广东省、山东省、江苏省租车相关企业数量位居前列,三个省市数量总和超过24.1万家,占企业总数的27.35%。

  然而,在行业快速发展的背后,价格不透明、押金难退、车辆质量堪忧等乱象层出不穷,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制约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如何破解现存难题、实现规范发展,成为行业内外共同关注的焦点。

  需求多元 市场活力凸显

  旅游市场的火爆,让“自驾出游”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首选出行方式,也为租车行业带来了大量短期租赁需求。滴滴租车统计,今年暑期租车订单较去年大幅增长84%,单日用车量再创新高,达去年峰值的1.7倍,超6成订单来自一二线城市,同时三四线及以下城市的用车需求正以翻倍速度增长。

  “特种兵式旅游”“周末周边游”等模式的兴起,使租车需求呈现“高频化、短周期”的特点。多地出现“早取晚还”单日租车模式。部分消费者在完成一天的自驾游览后,直接驾车前往高铁站或机场,奔赴下一个目的地,这种“高效化”的租车需求,进一步推动了租车服务向“便捷化、灵活化”升级。悟空出行联合创始人朱旭告诉《法人》记者:“我们机场和高铁的门店24小时营业。有客户通过我们的平台租车,周五下班直接飞到昆明,晚上11点多在机场取车,周日晚上在丽江机场还车。”

  商务活动同样为租车行业提供了广阔市场。企业的商务出差、会议接待等需求,催生了长租、短租、分时租赁等多种服务模式。例如,部分企业为降低运营成本,会与租车公司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租赁车辆用于日常商务出行;而在举办大型会议或活动时,短期集中租赁多辆商务用车的需求也十分旺盛。此外,随着远程办公的普及,部分企业员工在异地办公期间,也会选择租赁车辆作为通勤工具,进一步拓宽了商务租车的应用场景。

  此外,维修代步车、新能源车深度试驾等新场景也成为行业增长的重要支撑。如新能源车深度试驾服务通过3到5天的沉浸式体验,解决了消费者对新能源车充电、里程、多模式操控等方面的顾虑。朱旭告诉记者:“我们从2022年开始跟厂家合作,能提供3到5天的深度试驾。与传统4S店的短途试驾不同,深度试驾允许消费者驾驶新能源车完成日常通勤、家庭出行等真实场景体验,直观感受新能源车的充电便利性、续航能力以及智能驾驶功能,有效降低了消费者的购车顾虑。”

  在“维修代步车”场景中,当消费者的私家车因故障或事故进入4S店维修时,通常维修周期为3到5天,4S店或保险公司会为其提供租赁代步车服务,解决消费者在车辆维修期间的出行难题。“目前租车业务中,创新场景大约占比15%。”朱旭说。

  在平台运营模式方面,行业内形成了“重体验”与“重效率”两大主流方向。朱旭介绍,悟空出行将“提升客户体验”作为核心竞争力,目前90%的业务采用“上门取送车”模式。消费者无论是在机场、高铁站还是酒店,只需通过平台预约,工作人员便会将车辆直接送达指定地点,现场办理取、还车手续。“这种模式虽然增加了平台的人力成本,一个门店员工仅能管理15到20台车,但极大地节省了消费者的时间与精力,受到旅游出行人群的青睐。”

  而神州、一嗨等重资产平台更注重“运营效率”的提升,推行“自助取还”模式。消费者通过手机APP即可完成下单、扫码开锁、车辆交接等全流程操作,无需与工作人员当面接触,单店员工可管理80到100台车,大幅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了车辆的周转效率。

  乱象频现 制约行业健康发展

  尽管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但租车行业的健康发展也被多重乱象拖累。价格不透明是最受消费者诟病的问题之一,“报价与结算不一致”成为常态。部分企业通过模糊条款、霸王条款隐瞒实际费用,如未明确标注违约金、维修费、收车费等项目,导致消费者在还车时面临“额外收费”。

  押金退还困难同样是行业顽疾,据一家投诉平台数据显示,汽车租赁相关投诉已超2000条,押金难退占比颇高。部分企业未建立专门押金管理账户,甚至以“车辆损坏”“违章未处理”等借口拖延退还,更有甚者虚构损失抵扣押金。消费者周先生就曾遭遇“还车后被指车辆剐擦”,后发现涉事企业将同一台车租给三人并诬陷“车辆受损”,最终通过报警才解决问题。

  此外,车辆质量与平台管理漏洞也频发。近日,消费者李女士在新疆租车时,遇到手刹失灵、车窗塑料件脱落的问题,且取车时车辆油量未加满,变相多支出油费;前不久,周先生在西北租车时,所租车辆刹车、轮胎、机油均存在问题,提出换车却遭拒绝。周先生告诉记者,部分线上平台对入驻商户审核不严,如滴滴租车、飞猪租车等依托第三方平台的模式,存在“挂靠经营”现象,部分小门店仅需办理营业执照、拥有几台车即可入驻,这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难以辨别合规企业。

  吉林良佐律师事务所主任尤金堂指出,在租车市场上,消费者反映的“价格不透明”“押金难退”等问题,普遍存在的根源在于三方面:一是部分企业未履行《小微型客车租赁经营服务管理办法》中“服务明示、费用公开、押金管理”的合规义务,故意设置霸王条款;二是行业规范缺乏细化标准,对“收费项目明细”“押金退还时限”等未作明确规定,企业操作弹性过大,且行政监管与处罚力度不足;三是行业信息不对称,平台管理漏洞导致“鱼龙混杂”,消费者维权成本高。

  尤金堂建议,消费者需通过“选择合规主体、审慎签约、现场验车、保留证据”四大步骤,降低法律风险:查看企业营业执照、小微型客车租赁经营备案证明,优先选择“在经营场所/线上平台显著位置明示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的企业;签约前,重点审查合同中“租金标准、押金退还条件、违约责任、费用项目,如违约金、维修费、收车费”等条款,避免相信“优惠条件、额外服务”等“口头承诺”;提车时,对车辆现状如划痕、故障等进行拍照/录视频,记录里程数、油量,要求商家在“交接单”上签字确认;避免事后因“车辆损坏”被恶意索赔,租车中留存“押金收据、租金支付凭证、沟通记录(短信/微信/电话录音)”等证据。

  多方协同 探索破局之道

  面对行业困境,需企业、平台、监管部门合力探索解决方案。

  在企业层面,合规经营成为核心方向。尤金堂建议,企业建立“合同管理、押金管理、证据管理、合规审查”四大内部监督机制:一是制定规范透明的合同模板,明确租金标准、押金退还流程,如还车后7个工作日内退还,约定违约金比例等;二是设立押金管理专账,与运营资金分离,公示退还条件与时限;三是留存完整费用凭证与车辆交接档案,避免事后争议;四是完善内部合规审查与员工培训,定期排查合同与收费问题。

  平台则承担起“规范中小商户”的责任。朱旭认为,一些中小租车公司服务意识不到位也是行业出现一系列乱象的重要原因。“之所以出现客户投诉,就是因为没有提供等价的服务。”朱旭说,这些中小租车公司首先要树立服务理念,然后辅之以更多的平台工具、规则和手段。比如,满油取还、到店所见即所得,客户正常的续租、提前退租,上什么样的保险,有没有加速折旧、停运损失等,都应该有一套严格的规则。比如,一方面为中小租车公司提供“满油取还”“续租退租流程”等标准化规则,另一方面推出“保单可视化”工具,确保保险费用真实合规。同时,平台通过“星选商户”机制筛选优质合作方,对优先合作的商户给予流量倾斜,并对一年以内的新车打标签优先推荐,降低车辆故障概率。

  朱旭认为,目前租车行业竞争激烈,“内卷”式竞争现象严重,最终带来的问题是,市场得不到高质量健康发展,大多数客户还是通过比价选择租车平台或者门店。从良性竞争的角度,他建议应鼓励有更多差异化的产品竞争,而非仅是“卷价格”。比如,一年新车有不同的价格,还可以推出一些套餐包,车上带水、带免费导航、24小时一对一客服服务等。这样,客户除了比价格,还可以看一些增值服务。

  在监管层面,政策完善与执行力度提升成为关键。目前租车行业面临法规滞后问题,现行租赁法规制定于2001年,难以适应市场变化。比如,根据现行规定,租赁车辆属于营运车辆,导致保险费用大幅提高、二手车折旧率增加15%到20%,加重企业与消费者的负担。业内人士呼吁,监管部门针对租赁车与网约车的差异,在非运营和营运之间,细分出租赁性质,重新制定保险费率标准,同时加强日常检查,淘汰不合规企业。此外,文旅等部门在旅游城市发挥重要作用,应通过联合多部门执法,对租车投诉进行高效处理,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

  长期来看,行业健康发展需“法治保障与行业自律并重”。尤金堂强调,企业需以消费者权益为核心,通过“价格透明、押金易退、服务规范”提升信任;行业协会应推动制定“合同示范文本”“收费标准指南”等行业标准;监管部门需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执行力度;消费者则需提高风险意识,通过“细读合同、现场验车、保留证据、选择合规企业”防范风险。只有多方协同,才能构建规范、透明、公平的市场环境,推动租车行业从“规模扩张”迈向“质量提升”的新阶段。

(责任编辑:金燕)
 
智慧普法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