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10502036085号
网站标识码bm13000002
本报北京2月19日讯 记者蒲晓磊 记者今天从民政部获悉,民政部部务会议近日审议通过《取缔非法社会组织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自今年5月1日起施行。
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此次发布的《办法》,是对2000年4月开始施行的《取缔非法民间组织暂行办法》的全面修订。除了调整规章名称,《办法》还在明确打击对象、厘清责任分工、规范执法程序、完善执法措施、强化执法协作等方面作出规定。
《办法》根据社会组织管理政策法规调整情况,将具有未经登记,擅自以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名义进行活动,社会团体筹备期间开展筹备以外活动,被撤销登记、吊销登记证书后继续以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名义进行活动等三类情形的组织作为打击整治对象。同时,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要求,将由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实施管理、尚达不到登记条件的社区社会组织,以及其他依法无需进行登记的组织排除在非法社会组织之外,避免误伤。
《办法》在坚持严厉打击整治基本原则的同时,对于情节轻微、社会危害性不大的非法社会组织,经劝诫、教育后主动及时解散的,可以不再作出取缔决定,为劝散等执法方式留下实施空间。同时规定了衔接条款,在取缔非法社会组织过程中涉及行政处罚和治安管理处罚时,按照相关规定处理。
2021年,民政部、中共中央纪委机关、中央组织部等22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铲除非法社会组织滋生土壤 净化社会组织生态空间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党员干部、新闻媒体、公共服务设施和场所、互联网企业、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提出要求。为与《通知》相衔接,《办法》规定对参与非法社会组织活动或者为其活动提供便利的单位和个人,通报有关部门依法依规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些规定将为民政部门与纪检、组织、公安以及相关主管部门加强协作、提升合力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