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普法平台
欢迎您进入智慧普法平台!
首页 > 法治文化 > 文艺文萃
山西朔州:把法律术语“译”成家常话
山西法治报 2025-09-10

  我办公室里摆着一张意义特殊的照片。照片里,李家兄弟攥着锄头站在我两侧,眼角笑出的皱纹里满是真切的信任。这张照片,是我与村民“心贴心”的温暖见证。

  刚到基层时,村民见了我总带着客气的疏远:“你们文化人讲的法,咱听不懂、用不上。”我深知,普法的核心是“让法治走到群众身边”,若连沟通都有障碍,一切便成了空谈。

  从那以后,我换了种“说话方式”: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里的“物权”“侵权”等专业术语,换成“自家地界不能占别人的地”“弄坏邻居东西得赔”这样的家常话;不再守着办公室等群众上门,而是跟着村民去田埂、进家门——春耕时帮着薅草,趁机讲土地承包权益;秋收后凑在晒谷场,用张家和王家的宅基地争议当例子,讲清使用权划分。我想把“八五”普法的“第一课”,用熟悉的身边事送到他们心里。

  慢慢地,村民见了我会主动招手:“徐所长,再给咱讲讲咋保护地里的收成呗!”当他们开始主动问法、愿意学法,我知道,“八五”普法的种子已经悄悄落在了这片乡土上。

  让法治“看得见、摸得着”

  回顾这几年的普法工作,我始终记得“八五”普法规划里“强化阵地建设,打造身边法治课堂”的要求。要让村民随时能学、随处能看,就得把普法阵地建到他们身边。

  我们改造司法所阵地,增设“八五”普法读书角,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书籍,按“婚姻家庭”“土地权益”分类摆放,配上图解手册,老人也能通过漫画看懂法律常识;墙上挂起“八五”普法历程板,记录着我们开展的每一场活动,让村民直观感受普法的脚步。同时,延伸村级阵地,在白辛庄、大有坪等村建普法微广场,设彩色标语、普法灯笼与滚动短视频电子屏;还将村委会走廊打造成“普法微长廊”,张贴身边案例,让普法成果可感可及。

  精准普法跟着需求“走”

  “八五”普法规划里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服务群众需求”,这也是我开展工作的核心准则。普法不能“一刀切”,得跟着村民的急难愁盼走,才能讲到他们心坎里。

  2025年初,村里推进土地确权,村民们扎堆来问:“确权后地还是我的吗?以后流转土地要注意啥?”我立刻牵头成立“普法土地确权小组”,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先到各村摸清大家的疑问,再准备针对性的宣传材料。

  我们在各村开“普法院坝会”,拿着地块分布图,用村民能听懂的话讲清“土地确权后,使用权受法律保护,别人不能随便侵占”;针对“土地流转”的疑问,专门拿出“八五”普法手册,划重点解读“流转期限不能超过承包期”“合同要写清租金、用途和违约责任”,还现场帮村民审核拟签订的流转合同,指出“没明确土地用途”“缺少违约责任条款”等问题,避免大家吃哑巴亏。

  后来平鲁风电项目落地,涉及部分村民的土地征用。我又提前带着普法宣传册上门,重点讲解“项目建设中的法律保障”“征地补偿的相关规定”,告诉他们“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有疑问随时找司法所”。正是这份精准对接需求的普法,让“八五”普法不仅是“讲法律”,更成了村民解难题、护权益的“帮手”。

  让普法“活起来、传得开”

  为了让更多村民愿意学、记得住,我试着打破传统宣讲模式,用更鲜活的形式,让法律知识“活”起来、“传”得开。

  我们创建了“基层微光”抖音号,我和同事们当起“普法主播”。一开始拍“以案释法”情景剧:模拟“村民张某借钱给朋友没写借条,最后难以维权”的场景,再由我出镜结合“八五”普法要点,讲解“借条要包含哪些内容才有效”“没借条如何收集转账记录、聊天记录等证据”;后来增加“法律问答”环节,村民在评论区问“离婚后孩子抚养费怎么算”“如何识别保健品诈骗”,我们就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拍成解答视频,让法律不再抽象难懂。

  线下活动也更“接地气”,“三八”妇女节搞“普法婚姻维权日”,用情景剧演绎“遭受家暴如何申请人身保护令”;“六一”儿童节组织“法律小课堂”,教孩子们“被欺负要及时告诉老师和家长”“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还发放图文并茂的“八五”普法儿童手册;秋收后举办“普法集市”,摆上普法展板、发放宣传册,还设置“法律知识抢答”环节,题目都是村民常用的法律知识,答对的能领洗衣粉、肥皂等小礼品,大家参与的热情特别高。

  截至目前,“基层微光”线上线下已覆盖3200余人,解答法律咨询560次,帮村民处理法律问题241件——这是“八五”普法的点滴成果,更是我继续前行的动力。作为基层普法工作者,我始终觉得,“八五”普法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实实在在走进群众的生活。未来,我会继续沿着“八五”普法的方向,做永不止步的“法治播撒人”,让法治的阳光照亮乡土,让法律真正成为群众的“护身符”。

  (作者系朔州市平鲁区司法所双碾司法所所长 徐芳)

(责任编辑:吴亚洁)
 
智慧普法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