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普法平台
欢迎您进入智慧普法平台!
首页 > 法治热评
多管齐下治理AI造假起号乱象
人民公安报 2025-08-19

  □ 王 琦

  外国人字正腔圆演唱中文歌曲、银发奶奶侃侃而谈传授养生秘诀、时尚女孩分享穿搭美学……社交媒体上,这些细节逼真的视频收获大量关注,却鲜少有人知晓,它们或许出自AI技术的“妙笔生花”。记者调查发现,不少账号正利用AI造假博眼球快速“吸粉”起号,进而实现流量变现,这种“新套路”已成为网络空间的一大顽疾。

  AI造假起号的本质,是起号者无底线逐利的产物。他们借助AI技术精心炮制虚假内容:打造“完美熟龄女性形象”贩卖“年龄焦虑”,批量生产情感、养生、颜值类吸睛教程,通过精准拿捏公众心理误导网友。当账号积累起一定粉丝量后,便通过电商带货、账号转卖等方式变现。这种行为不仅突破道德伦理底线,更涉嫌触犯法律法规,严重扰乱网络空间秩序。

  乱象频发的背后,是一条盘根错节的利益链条。技术提供者为造假者提供易用的AI造假工具;传播平台审核环节存在漏洞,让虚假内容有机可乘;内容发布者肆意传播虚假信息收割流量,三方形成闭环。一些起号者甚至通过技术手段削弱AI生成内容的特征痕迹,绕过平台审核。而账号售卖市场的暴利更让乱象愈演愈烈,巨大的利益诱惑使不少人甘愿铤而走险。

  如今,AI造假起号的危害已向现实社会蔓延。低俗猎奇信息借助AI技术大肆传播,加速虚假新闻和谣言扩散,不断冲击公众认知底线,侵蚀社会信任基石。更令人忧心的是,一些“三无”保健产品通过虚假账号推广,不仅掏空消费者钱包,而且危害身体健康、扰乱市场秩序。

  斩断AI造假起号利益链,需要多方协同发力、标本兼治。监管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强化协同治理,督促平台建立违规账号“黑名单”制度,对高频违规账号禁止商业活动,对AI造假起号行为“零容忍”,形成持续震慑。

  平台必须扛起主体责任,提升深度伪造内容检测精度,完善AI造假行为界定标准和处罚规则,提高虚假内容识别效率,从源头上斩断传播链条。技术提供者需强化社会责任担当,在开发AI工具时同步嵌入安全与合规设计,主动为平台和监管部门提供虚假内容识别技术支持。

  同时,应建立举报奖励机制,鼓励网友积极举报可疑账号,让虚假信息无处遁形。

(责任编辑:吴亚洁)
 
智慧普法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