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10502036085号
网站标识码bm13000002
生态环境保护必须依靠制度,这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必然要求。《意见》对于进一步推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走深走实具有重要意义
□ 侯佳儒
近日,生态环境部会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11家相关单位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推动解决实践中突出问题,回应地方关切。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环境有价,损害担责”的重要手段。自2015年试点以来,我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从零起步,经过一系列探索,逐步完善,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24年底,累计办案超过5万件、涉及赔偿金额超过300亿元,为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也要看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对于显著轻微案件、简单案件和重大案件,判定原则和办案要求不明确。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规定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的追究范围,其中包括的都是一些发生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后果的情形。但现实中出现了很多小额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
其次,赔偿磋商的有关规定不够清晰。各地行政机关在办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时,先要与当事人磋商,只有磋商不成时才能提起索赔诉讼。但究竟何为磋商不成,目前没有统一标准。行政机关有时还会遇到责任人外出务工、出国,甚至失踪和失联的情况。在这些案件中,磋商甚至都无法开始,进而影响下一步工作的开展。
此外,我国生态环境损害救济制度实际呈现的是一种复合性的体系,除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以外,还包括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执法路径。它们之间如何更好衔接是需要解答好的现实问题。
有鉴于此,《意见》针对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有效回应,一是明确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的范围,重点围绕显著轻微、简单和重大三类案件,分别规定了判定原则和办理要求,细化了其中的操作流程,优化了案件办理程序,这将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的规范性和效率。二是明确了磋商不成的认定标准,完善解决“久磋不决”问题,使行政机关能够更及时地提起赔偿诉讼,促进受损的生态环境及时得到修复。三是明确了三种生态环境损害救济制度之间的衔接点和衔接方法。通过强化国家机关之间的信息交流,优化国家机关职能之间的有效衔接,有助于降低行政和司法的程序成本,大幅度提高环境治理效能。
除此之外,《意见》鼓励地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进一步明确了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追究机制,拓展了环境法律责任的承担方式,这些规定不仅有助于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还能够对潜在的环境违法者形成威慑,促进全社会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共识。
生态环境保护必须依靠制度,这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必然要求。《意见》对于推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常态化运行,进一步推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走深走实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期待在《意见》的指引下,有关部门更加履职尽责,加强衔接协作,推动制度落地生根,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环境治理,让“纸面的法律”变成“行动中的法律”,助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改革取得更大成效,切实守护好青山绿水。同时,要继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更加坚实的制度保障。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所所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