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普法平台
欢迎您进入智慧普法平台!
首页 > 法治热评
技术赋能让公益诉讼提质增效
法治日报 2024-08-29

  □ 马树娟

  为进一步引导各级检察机关充分发挥技术支撑检察办案作用,提升检察办案质效,最高人民检察院近日发布了一批公益诉讼技术支持典型案例,涉及光污染整治、污水溯源治理、落后产能淘汰退出等案件。

  检察公益诉讼承担着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神圣职责。相较于其他检察工作而言,检察公益诉讼更具主动性,在办案时往往没有现成的证据材料可供使用。特别是生态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的案件,由于涉及面广、犯罪手段隐蔽等原因,检察机关经常面临线索发现筛查难、调查取证难、公益损害评估难等问题,迫切需要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卫星遥感等技术作用,为公益诉讼案件的高质效办理赋能。近年来,最高检也一直在推动完善检察公益诉讼等业务工作技术支持体系。

  从此次发布的典型案例来看,无论是运用卫星遥感技术精准发现污染区域,并通过无人机等技术手段辅助调查取证,确保水域污染案件高质效办理;还是借助快速检测、实验室检验等手段对抗(抑)菌制剂类消毒产品进行分析,为案件办理提供关键证据和有力支撑;抑或采用物化探技术核算偷采砂石总量,准确认定环境损害赔偿数额,依法追究非法采砂者的法律责任……都生动展示了技术在帮助检察机关解决公益诉讼难题方面的重要作用,彰显了技术与检察业务深度融合的巨大潜力。

  在技术的赋能下,检察机关在办理公益诉讼案件时如同拥有了“顺风耳”“千里眼”,不仅能有效避免“大海捞针”式的线索摸排,也能有力确保证据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大幅提升公益诉讼的办案质效。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不断深化,检察公益诉讼办案将更加精准、规范、高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将得到更好守护,公平正义也将更加可感可触。

(责任编辑:金燕)
 
智慧普法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