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普法平台
欢迎您进入智慧普法平台!
首页 > 法治热评
交叉执行助力群众胜诉权益兑现
法治日报 2024-07-10

  那些难以推进的“骨头案”“难缠案”,通过提级、督促等交叉执行措施,让判决书转化成“真金白银”,成为化解类似纠纷的“示范案”“精品案”

  □ 洪泉寿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人民法院交叉执行工作情况,并发布了相关典型案例。数据显示,自2023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在19个省(区、市)法院部署开展交叉执行试点以来,全国法院共交叉执行案件72843件,取得实质进展或者化解23119件,执行到位金额398.91亿元。

  执行工作是司法程序的“最后一公里”,关系着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能否得到保障,关系着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能否得到维护。然而在实践中,由于被执行人难寻、被执行人财产难找、协助执行人难求、应执行财产难动等原因,“执行难”问题一直客观存在,成为困扰法院工作的突出问题。

  为切实解决执行难,依法保障胜诉当事人及时实现权益,近年来,各级人民法院做了大量努力和探索,持续加大财产调查力度,不断强化善意文明执行理念,严厉惩戒拒执违法行为,积极推进信息化与执行工作的深度融合,在破解执行难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诸多成就。同时也要认识到,当前法院执行工作仍存在一些难点,如被执行人有财产却无法高效稳妥执行、异地执行成本过高、地方保护主义、法院执行力量有限等。

  在人案矛盾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如何提升执行工作效率、如何有效化解执行难案积案、如何排除各种干扰,都考验着司法机关的智慧和担当。特别是对于一些“骨头案”“难缠案”,包括一些涉案金额高的案件,常见于被执行人是当地重要企业、纳税大户,甚至是重点国企或者行政部门等情况,如何在依法保障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减少对被执行人合法权益的影响,避免“办一个案子,垮掉一个企业”,是司法机关需要妥善解决的问题。

  “交叉执行”就是人民法院针对当前执行工作难点,特别是针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和长期未执结案件的一种创新工作方式。通过法律规定的指定、提级执行,执行法院将本院部分难以执行的案件移交其他法院执行,不仅有助于打破原案未能执行的局面,调动攻坚克难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打击规避执行行为,而且有助于克服地方保护主义,让接受指令执行的法院在不受牵绊、没有包袱、完全依法自主的条件下,力推案件执行。

  从这次公开的典型案件看,交叉执行在破解执行难问题上切实发挥了积极作用。以“蜜胺”执行案为例,这是全国执行标的最大的知识产权案件之一,某公司对于生效判决确定的销毁设备等行为义务一直未主动履行。由于拆除、销毁案涉设备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一定危险性、成本巨大,且对员工就业、企业经营、经济发展等都将造成较大影响,对此,最高人民法院亲自督办,协调案件所涉三地九家法院协同推进,通过与地方党委、政府和被执行人上级主管部门密切沟通、释明利害,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最终促成此案及相关诉讼和执行案件一并解决,实现了“执行一个案件,保护两方企业,促进两地经济发展”的良好效果。

  又如某银行与某酒店等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执行案,法院依法定程序公开拍卖了案涉酒店,但大型酒店拍卖成交后的强制腾退工作非常繁琐,特别是酒店尚在经营,涉及大量员工、房客、供应商、预付卡消费者等利益群体,案情重大复杂。如果强制执行过程中不能处理好各方利益关系,很容易引发负面影响。面对这一情况,当地高级法院决定开展协同执行,经过与多方协作配合,通过详细制订执行预案、分步实施腾退工作、妥善化解群体矛盾等,最终成功将案涉酒店平稳交付给买受人。

  那些难以推进的“骨头案”“难缠案”,通过提级、督促等交叉执行措施,让判决书转化成了“真金白银”,成为化解类似纠纷的“示范案”“精品案”,是人民法院积极破解执行难题,将案件办理与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等紧密结合,实现案结事了政通人和效果的生动实践,体现了人民法院坚持为民司法、全力兑现胜诉权益的积极作为。

  司法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做好执行工作任重而道远,兑现当事人胜诉权益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期待人民法院不断优化交叉执行方式,从典型案例中提炼经验做法,以“点”带“面”做优做实执行工作,推动案件实质性化解,让老百姓的胜诉权益更快更好兑现,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

(责任编辑:金燕)
 
智慧普法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