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10502036085号
网站标识码bm13000002
魏泽鸿
近日,一则“19岁准大学生为追回500元反被骗光学费”的消息引发网友热议。今年19岁的小婕以高出一本线100多分的成绩,报考了一所985院校,正在等待录取通知书的她,通过网上加入了一个刷单群,根据提示先转了500元,对方却以出错为由,让小婕再转一万元才能把钱追回。结果攒了两年的一万多元学费因此被骗光。目前,河南巩义市警方已经受理此案。
本应是一起缺乏社会经验、不懂诈骗套路的懵懂学生遭遇网络诈骗事件,但是被冠以“985院校”“骗光学费”等修饰词,其舆论导向竟开始悄然“变味儿”。诸如“怎么上的985?”“还不是自己太贪了”“也不小了”等激烈指责性言辞迅速在评论区蔓延。诚然,部分网友确实对受害人抱有“恨铁不成钢”之意,小婕也确实抱有侥幸心理,缺乏防诈骗意识,但这都不能成为舆论对一个受害人进行公开审判的理由。最应受到谴责的是诈骗分子,阴阳怪气地指责受害者大可不必。
纵观评论区,指责性评论的逻辑大抵如此:将学历等同于阅历,将智力等同于鉴别力,将年龄等同于社会经验。尤其部分网友偏爱以“985院校”“成年人”“太贪心”等为矛,大肆发表讥讽言论。然而,以上的逻辑真的站得住脚吗?随着当今诈骗形式与手段的不断升级,部分名校高才生乃至教授受骗的案例并不罕见,近日发生的“百万up主被粉丝骗走25万”说明诈骗者随时可能乘虚而入。而去年6月发生的“腾讯起诉老干妈长期拖欠款项”的反转事件更是表明了诈骗者之狡猾。既然诈骗防不胜防,一些在我们看来高学历、高智商、有着充分的社会经验的人都难以幸免,如今又为何要一味指责甚至谩骂一个毫无社会经验的准大学生呢?
升学期也是成长期,学生受骗已经足够烦恼,受到的应是善意的提醒与安慰。但是,这么多人只是发出“竟然还有人相信刷单”的嘲笑,而不是发出“怎样防止学生被刷单所骗”的担忧,这实在令人失望。早在2016年,《中国青年报》就有发布《网络“刷单”实为诈骗“准大学生”被骗8000元学费》的新闻,更有因骗光学费的准大学生受不了精神压力而猝死甚至跳海的悲剧。如今舆论对受害人的指责,是否又是将无形的刀子伸了出去呢?
对于准大学生受骗的事件,我们应多一些关切,少一点中伤,应思考如何让他们顺利度过升学的“真空期”,给他们的成长留下美好回忆。学生自觉提高防诈骗意识,增强抵御诱惑的能力固然是治本之法,但社会媒体及其相关部门的防骗宣传配合也至关重要。此外,家庭是最后一道防线,如今许多父母或长辈会经常在家族群或私发一些诈骗案例与防诈骗知识,虽然有人可能会嗤之以鼻、频频吐槽,但是这却营造了一个极好的防诈骗氛围,人们在潜移默化中便增强了防诈骗的意识。
最后,给这些误入歧途而受骗的学生以善意并不是“宠坏”他们,而是使他们人生的过渡阶段,不被世俗的“恶”所侵染,健康成长,成为国家之希望。
文/魏泽鸿 (湖南工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