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普法平台
欢迎您进入智慧普法平台!
首页 > 法治热评
为城市“体检”应是工作常态
南京日报 2021-05-07

  薛巍

  隔离桩(栏)净内间距不小于1.3米、缘石坡道与路面高差不大于1厘米……栖霞区、秦淮区等日前开展道路隔离桩(栏)及无障碍设施的专项整治。小到盲道、阻车桩、窨井盖的设置是否达标,大到一座城市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公共卫生是否安全有序,检验着城市管理者的能力水平。“明者防祸于未萌”。为城市“体检”,能够尽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城市安全和高质量发展。

  很多人都会定期进行体检,了解把握身体的运行状态。对一座城市来说,也需要做“体检”、查隐患。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已基本建立“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城市体检评估制度,未来还将完善由“生态宜居”“健康舒适”“安全韧性”等构成的体检指标体系。为城市“体检”,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一剂良策。城市与人一样,也是一个“生命体”,在运行过程中也会出现小毛小病。及时进行系统性检查、“治病调理”,城市“生命体”就会恢复健康活力。要把“体检”当作一项常态化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通过全方位精确扫描,用“火眼金睛”发现病根,为后续的“治疗”打下坚实基础。

  体检是为了抓住“治未病”这个“牛鼻子”,这就要求我们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要增强底线思维,定期对风险因素进行全面排查。”常态化开展城市“体检”,就是为了搞清楚底线在哪里、风险在何处。只有洞察底线所在,才能守牢底线,进而提升城市治理的水平线。通过周密细致的“体检”,提前找到隐患;制定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防患于未然。更进一步,在城市治理中做到预先谋划、提前布局,给城市“生命体”打好“预防针”、补足“营养剂”。只要“全面做强自己”,即使前方风浪再大、风险再急,也能从容面对、有效化解。

  目前,全市上下正在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在城市“体检”中发现问题、直面问题、解决问题,是为群众办实事的有效方式。对群众的“急难愁盼”事知道多少、如何解决?只有下沉到社区基层,现场“望闻问切”,才能掌握真实情况。为民实事办得怎样、成效如何?是检验党员干部党史学习教育成效的“试金石”。要办好实事,只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直奔问题现场,做到对症用药,才能有效解决问题,真正让群众满意。比如,市水务部门在前期“体检”的基础上,正开展全市排水检查井安全专项整治,安装防坠网、更换“病害井”,做到保障市民“脚底下的安全”。

  在南京“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建设“四个高”城市的愿景。要绘就美好蓝图,为城市“体检”就应成工作常态和城市标配。通过城市“智”理,实现城市的全面发展,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鲜活的现实场景。

(责任编辑:金燕)
 
智慧普法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