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10502036085号
网站标识码bm13000002
张雨龙
地球上规模最大的迁徙活动,在今年却没有多大“响动”。国务院的数据显示,今年春运全国春运累计发送旅客预计达11.52亿人次,比起2019年的近30亿人次,下降了六成,比起去年的数据,也下降了两成多。
这其中,就地过年的倡议发挥了不小的作用。而值得注意的是,春运中的主力军,不是外出旅游的人,也不是寒假回家的大学生,而是那些在外打工的人。所以,就地过年所动员的对象,更多的是务工的同胞。
他们平日里用汗水为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而如今又用放弃回家过年,来为疫情防控做牺牲。用张文宏的话来说,他们这“是为全中国人民所作的一次慈善和贡献”。
但谁也不应该把同胞的付出视作理所当然。我们看到,各地政府都出台了相关的政策,给就地过年者送去关心与补偿。在各地的“花式留人”政策中,像杭州那样给真金白银的,有;像义乌那样无微不至的,有;但是,只能看到花哨却看不到“实在货”的,也有。
以笔者所在的城市为例,通览整份通知,笔者能看到的“干货”,只有30G的流量包和11家景区免费。像是促销满减、文化场馆打折等举措,说是对就地过年的补偿,但更像是在推动消费增加。还有些经济大省,政策中仅有的亮点是“315家景区免费”和“医院急诊24小时开放”。且不说这315家景区中有不少平时就是免费的,想问一下,何曾有过医院急诊不24小时开放的?
将心比心,这样不走心的政策,真的对得起就地过年同胞所作出的牺牲吗?确实,发多少真金白银,要根据地方财政量力而行,但一毛不拔属实让人没有看到“行”在何处。除此之外,地方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不仅要考虑到务工同胞的物质需要,还应该从他们的精神需求出发,弥补因不能返乡过年所带给他们的精神空缺。
让外出务工同胞最放不下牵挂的,恐怕不是钱,而是他们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是那些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很多孩子是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与自己的父母团圆。他们盼望着着过年,因为只有过年,他们才能见到自己的爸妈,才可以穿上他们从城市里带回来的新衣服。而现在,就地过年后,外出务工同胞和他们孩子的双向思念如何解决,各地的政策中鲜有提及。
还有,忙碌了一年,总需要点仪式感来调节。地方政府应该在疫情防控的大要求下,努力为就地过年的同胞营造出年味来。组织年夜饭、包饺子等活动,并不需要付出太多的成本,却能让人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过年的氛围,一定程度上弥补就地过年带来的遗憾。
花哨与空洞是对不住牺牲的。以政策的走心换同胞的真心,才是就地过年浪潮中众所期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