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普法平台
欢迎您进入智慧普法平台!
首页 > 法治热评
理性看待电竞劝退业务
南方日报 2021-01-19

  杨 悦

  “在圈子里,我是打游戏最厉害的那个人,我觉得自己能打职业电竞……”针对这种自诩厉害的青少年,有电竞机构推出了“电竞劝退业务”,经过超强度训练与各类模拟比赛,9成青少年被劝退,大部分人最后都能认清自己与职业选手的差距,回归现实。

  青少年中,打游戏比较好就想打职业电竞的想法并不少见,显然,这种一厢情愿的想法,正是源于对行业的生疏和不了解。媒体报道,报名参加职业战队训练体验的青少年中,大部分是13到18岁,他们普遍想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达到俱乐部青训标准。但如果要打职业电竞,就要放弃学业。电竞教育机构给许多青少年提供了一个体验机会,让他们以较低成本试错。经过两三个月电竞体验,很多青少年都认识到,生理条件反应、意识方面、团队合作能力、整体性格配合等方面存在差距,最终回到现实。

  但事实上,电竞教育机构一开始的初衷并非是为劝退,而是通过电竞体验,为有需求的年轻人打造一个专业的培训基地,从而在全社会树立游戏不等于电竞的观念。在此过程中,部分青少年会主动认清差距、回归现实,而不像电竞教育机构所声称的那样——将职业战队训练体验服务的副产品宣传成独立明星业务,并将青少年的自主觉醒包装为机构作为。此外,所谓的电竞劝退业务不仅不能保证所有青少年都能认清差距,从而放弃停止学业、打职业电竞的想法,帮助戒网瘾更是无稽之谈。

  数据显示,参加职业电竞体验的青少年中,有父母离异、遭受学校霸凌、父母家暴等背景的学生占据90%。也就是说,他们沉迷游戏是为了从虚拟世界获得更多认同感,现实生活越不如意,他们越想要麻痹自己获得成就与认同。对这样的情况,电竞教育机构能劝退吗?能起到治本之效吗?在我看来,最根本的解决之道还是在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之中,如果学生们能感受到足够的爱,有足够的自信和机会走到大千世界,又何必沉迷于小小的“游戏化生存”呢?

  综合来看,电竞教育机构制造电竞劝退业务这一概念迎合家长,是出于扩大市场考虑,家长切不可被这一噱头迷惑。可以说,电竞体验在廓清电竞不等于游戏这一观念有一定作用,但至于劝退、戒网瘾、防沉迷的宣传等,还需要我们理性看待。

(责任编辑:金燕)
 
智慧普法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