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普法平台
欢迎您进入智慧普法平台!
首页 > 法治热评
依法织牢城市地下“安全网”
法治日报 2021-01-13

  杨维立

  作为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地下安全就是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日前印发《关于加强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到2023年底前,基本完成设施普查,摸清底数,地级及以上城市建立和完善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到2025年底前,基本实现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全覆盖,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机制更加健全、建设效率明显提高,安全隐患及事故明显减少,城市安全韧性显著提升。  

  当前,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总体平稳,基本满足城市快速发展需要,但城市道路塌陷等事故时有发生。如前不久,杭州一大学附近路面花坛及非机动车道突然坍塌,事故导致2人失联,其中1人已死亡;又如,2020年1月13日,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南大街红十字医院公交车站,一辆公交车进站上下乘客时路面突然沉陷,致使公交车和车站部分人员坠入塌陷坑内,造成10人遇难,17人受伤……“走着走着人就没了”,坍塌事故一再发生,让人震惊之余,倍感痛心。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意见》明确了加强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提出了“坚持系统治理、坚持精准施策、坚持依法推进、坚持创新方法”四项工作原则,以及一系列治理措施。有理由相信,经由这“四个坚持”,必将编织起一张细密的治理网络,防范风险隐患,让城市地下更安全。

  以“坚持精准施策”而言,《意见》提出因地制宜开展以地下设施为主、包括相关地面设施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普查,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排查治理安全隐患,健全风险防控机制。这也表明,一些城市存在地下管线、地下通道、地下公共停车场、人防等市政基础设施底数不清、统筹协调不够、运行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以打造综合管理信息平台为抓手,精准施策,补短板强软肋,为构建城市地下“安全网”补上重要一环。

  同样,在“坚持系统治理”方面,《意见》强调“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实现地下设施与地面设施协同建设,地下设施之间竖向分层布局、横向紧密衔接”等。这些规定,都有着极强的针对性。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治理现代化。《意见》提出:“运用信息化、智能化等技术推动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管理手段、模式、理念创新,提升运行管理效率和事故监测预警能力”。近年来,一些城市引入车载三维探地雷达设备和检测技术,开展道路地面坍塌隐患排查检测,为道路做“地下体检”,及早发现、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取得了明显效果。各地应当以此为标杆,既量力而行,更要居安思危、担当作为,积极利用高科技手段,实现防患于未然。

  只有在日常的管理中,让责任归位,才能赢得长久的安全。《意见》提出“严格落实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中的权属单位主体责任和政府属地责任、有关行业部门监管责任,建立健全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这实际上是在构筑一种指向清晰的倒逼机制。倒逼政府相关部门、权属单位守土有责,各负其责,也有助于终结以往坍塌事故中存在的责任不清等混乱情形,引导相关部门和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纠正“重地上轻地下”“重建设轻管理”“重使用轻维护”等错误观念。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地下安全就是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城市地下“安全网”的过程就是展现治理水平的过程,城市的治理水平越高,软实力就越强,公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会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责任编辑:金燕)
 
智慧普法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