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普法平台
欢迎您进入智慧普法平台!
首页 > 法治热评
“限塑令”升级,行动更要升级
南京日报 2021-01-08

  薛巍

  新年伊始,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正式实施。在升级版“限塑令”的影响下,街头的奶茶店、咖啡馆不再使用一次性塑料吸管,超市卖场、快餐店家也纷纷提供可降解购物袋。

  人们对“限塑”并不陌生。早在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出台规定,自当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这次的升级版“限塑令”,更是明确了当下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限塑“时间表”“路线图”,政策措施更有刚性,操作路径更加科学。

  塑料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不可降塑料制品带来了“白色污染”,是地球生态环境的“杀手”之一。2008年版“限塑令”的推行,虽然减少了塑料制品的生产和使用,但尚未达到预期目的。其主要症结有三:不可降塑料制品具有价格优势,给生产厂家和商户带来了利润诱惑;塑料购物袋方便好用,部分消费者存在“消费依赖”;监管部门或多或少有着“以限代管”现象。如今,“限塑令”已经升级,全社会也要行动起来,全域参与“限塑”治理,共同打赢“白色污染”防治战。

  升级版“限塑令”实施后,一方面相关政府部门应改变以往“一限了之”的做法,要对生产、流通、回收等环节进行全链条监管、全方位引导,形成监管合力,堵住“跑冒滴漏”。另一方面,“限塑令”的顺利推行,取决于可降解产品供应链的创新求变。事实上,可降解塑料产业孕育着巨大商机,企业只要加强材料技术创新,推出性价比合适的新产品,当会迎着“风口”强势起飞。比如,在近日召开的中国生物基材料产业发展大会上,由玉米、秸秆等加工制成,具备可降解功能的生物基材料就进入大众视野,让众多厂商关注。

  与不可降塑料制品相比,目前的可降解产品价格相对较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在“塑料之乡”桐城,这里的塑料袋产能占全国市场的60%,但面对“限塑令”,相关企业生产可降解产品的积极性不高,成本与库存问题才是他们当下关注的焦点。为有效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更好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两方面作用,通过市场调控、信息引导以及政策激励,促进可降解产品的市场体系建设,用更好的供给引领消费需求。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可降解产品取代一次性塑料包装是大势所趋。针对部分消费者主观上存在的“消费依赖”,还需下力气重塑公众消费习惯,通过广泛宣传引导,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让“限塑”观念成为社会共识。毕竟,仅仅依靠政府监管,力量显得单薄。只有让社会公众产生共鸣,全域参与“限塑”治理,升级版“限塑令”才真正实现升级目的,才能让“纸袋装汉堡”“买菜用布袋”成为司空见惯的街头风景。

(责任编辑:金燕)
 
智慧普法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