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普法平台
欢迎您进入智慧普法平台!
首页 > 法治热评
眼花缭乱的“热线”
新华每日电讯 2021-01-07

  石艺昕

  畅通群众诉求沟通渠道,切实解决群众问题,是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方式。但目前,便民热线线路过多,群众办事不知找谁的现象也值得重视。

  眼下,市长信箱、信访系统等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不少,但几十个职能部门热线电话、各类网上平台让人“眼花缭乱”,也给群众带来不少困扰。

  且不说部分群众对具体部门职能不了解,遇到问题不知该找哪个部门;就是熟悉政府职能职责的群众,遇到复杂的问题时找准了“线路”,也难免会碰到个别部门相互推诿。更何况,各个部门宣传力度不同,热线电话也极度“冷热不均”:“热的热死”——拨打频繁,常常占线;“冷的冷死”——形同虚设,沦为“僵尸”。这就难免造成部分群众“病急乱投医”“一个问题,多头反映”。

  对基层来说,同一个问题,本来只需处理一次,现在渠道多了,反而每个渠道都要回复,且回复时间要求不一,稍一延后就会被通报甚至还会被扣分,光回复就搞得筋疲力尽,哪还有精力放在处理实事上?事情处理不到位,群众自然不满意,又来便民热线反映,这样周而复始,形成恶性循环,消耗了大量行政资源。

  真正解决群众诉求,绝不是设一个便民热线那么简单,而应着眼于如何让群众困难尽快解决。切不可重了“渠道”,轻了“内容”,陷于形式主义窠臼。不久前,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专门提出按照深化“放管服”改革要求,针对目前政务服务热线号码多、群众办事多头找等问题,推动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优化。

  各地应该按照国务院要求,对一些热线“合并同类项”,便于群众记忆和使用。同时畅通机制,建立统一的受理、交办、督办机制,加强部门间的综合协调,杜绝推诿扯皮。

(责任编辑:金燕)
 
智慧普法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