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春
通讯员 吴攸
迎着海风,《法治日报》记者驱车前往浙江省舟山市鱼山岛,穿越乱石土堆,老远就看到一座二层活动板房门口的标牌上“岱山县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几个蓝色大字。
县里的矛调中心为什么建在一座岛上?还是活动板房?
岱山县政协副主席、鱼山社会事务综合管理组副组长夏浩近日告诉记者,作为世界上投入最多、规模最大的单体石化项目,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在建设高峰期有企业(工程队)近千家、人员7万余人。岱山县主动将县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以下简称矛调中心)延伸到基地,通过整合社会治理资源,构建社会治理工作闭环,确保群众诉求“最多跑一地”,矛盾纠纷不出岛,全力打造国家战略项目社会事务集成治理升级版。
岱山县矛调中心主任徐军说,为打造各类风险隐患集成治理大平台,矛调中心整合鱼山信访、县劳动纠纷专项治理等工作力量常驻,灵活采取法院、检察、民政、卫健、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等相关职能部门轮驻,对接联系公益律师、公证员、心理医生、专业调委会调解员等专业队伍随驻,广泛吸纳“东海渔嫂巾帼先锋联盟”“铁帽子工棚调解联盟”“工人之家”等社会组织积极参与。
“我老公爬上烟囱要跳,你们快劝劝他!”矛调中心调解员毛伟海接到警务站通知后立刻赶到现场。
原来,宋某工程队承包建设烟囱,工程完成一半,工人因故要求结算工钱回家。无法与发包方结算工程款,又无力支付工人工资,情急之下,宋某爬上高达64米的烟囱。
毛伟海立即联系工程发包方一同处理问题。经调解,发包方同意将项目尾款分两次付清,让宋某及时支付工人工资,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网格员是绿色石化基地的“铁脚板”,39个网格中每个网格配备网格员两名,收集汇总网格内欠薪、治安、食品安全、卫生健康等各类隐患问题,以定期报送、即时报送、指定报送等方式,汇集到县矛盾调解中心信息平台,及时会商处置。
矛调中心将网格上报、网络爆料、上级交办、来电来访等渠道收集的各类矛盾问题纳入“一件事”管理,前台一个窗口统一受理,后台多个口子流转落实。涉及单一职能部门的事项直接交办;需联合调处的事项,协调关联单位联合调处化解;调处不成功的事项按需启动劳动仲裁、简易诉讼程序,全程跟踪督促履约,切实形成工作责任闭环化管理。
目前,绿色石化基地有300多家企业、7.2万名施工人员,岱山县政法委组织网格员定期排查劳动关系和企业合同签订情况,发现企业未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的,交办劳动部门督促整改。已累计走访企业(工程队)500多家(次),梳理登记企业承包关系1024条,督促100多家企业规范工资支付。
在舟山绿色石化基地项目建设临时党委的指导下,基地持续深化“支部建在项目上、党旗飘在工地上、党员冲在火线上、组织关怀在心上”的“四上”党建特色品牌,设立84个临时党支部,健全完善基地企业“1个党建片小组、1名片小组长,N名党建指导员”的管理结构,由管委会和矛调中心党员担任党建指导员,发挥企业临时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引领企业不仅抓生产,更要抓管理,激发企业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活力。
一批具有地域特色、戴着安全帽的“工棚调解员”成为岛上矛盾纠纷化解的中坚力量。
“工棚调解员”发挥老乡情、兄弟情,把话说进双方心里,消除剑拔弩张的局势。2018年以来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550多起,化解率100%,全岛无一起重大治安案件纠纷发生。
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岱山县创新研发“鱼山码”,全天候回应解决岛上务工人员诉求,全面提升矛调中心“明情况、调纠纷、办实事、促发展”的基层社会治理服务能力。
据悉,矛调中心成立以来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率达到100%,涉绿色石化基地的投诉举报及到县上访量同比下降30%。